潍坊学院现代农学院历来重视教学工作,把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全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厚植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尚农乐耕”的学院文化初步形成。
耕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厚植知农爱农情怀
按照教育部《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要求,耕读教育课程成为涉农专业的必修课程。耕读教育的关键和精髓在于经世致用、躬行实践,从土地和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耕读教育活动的开展更要立足专业特色,结合学生专业所学内容,依托专业实践课程或专业实践活动,引导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到田间地头,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等活动,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专业自信,感受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生通过积极参加校内外专业实践基地活动和假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心系三农、情牵三农、行为三农的赤子情怀得到进一步深化。学院在校内日光温室以及与山东永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进行的耕读教育活动,均已经常态化;青禾志愿服务团队在寒假进行“三下乡·返家乡”助农帮扶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成效显著,被评为“校级优秀服务团队”。
教学改革与检查督导相结合,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课堂教学改革中,实施“三打破”,实现“三做到”。即打破“一考定成绩”考核方式,做到全过程学业评价;打破照本宣科、一本教材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做到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打破死板、单一的讲授式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做到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全院所有课程都实施了过程式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全覆盖,有12个教改案例被评为学校第一批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案例。
为确保课堂教学改革取得实效,按照审核评估的要求,学院加大对教学常规的检查和督导力度,凝练形成了“一二四二”教学管理与质量提升工作法,保证了常规教学工作的规范有序和良性运转。“一”即一张教室课表,第一个“二”指线上、线下两种督导方式,四是学院学生群、班级群、学院教师群和教研室群四个工作群,第二个“二”是指学生谈心会和教师谈话会两种沟通和交流方式。每个教室门口都张贴一张课程表,使每个时段在教室上课的教师和学生都一目了然,教学督导人员和学院分管学生、教学工作的领导每天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进行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分别通报到不同的学生、教师工作群,由相关的班级和教师认领并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则由学院领导组织相关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谈心、谈话。该工作方法实施以来,学院教学秩序明显改善,并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肯定和认可。
第一课程与第二课程相融合,提升强农兴农能力
要承担起强农兴农的历史重任,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即把在第一课堂获得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变成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壁垒,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院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通过对研究题目的选择、研究方案的制定、实验方法的探索、实验数据的整理、实验结果的归纳、研究结论的总结,学生不仅深化了专业知识,培养了科研技能,锻炼了创新思维,而且增强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升学就业的竞争力。
考研录取创新高,助推学院高质量发展
扎实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精准娴熟的实验技能和匠心独运的科技创新能力,铸就了现代农学院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尚农乐耕的学院文化初现雏形。2025届119名毕业生中,有89人报名考研,报考第一志愿皆为农业院校或农业科研院所,其中65名被成功录取,考研率达54.62%,较去年的43.89%提高了10.73个百分点。
高质量教学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高质量考研和就业助推学院高质量发展。现代农学院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院“尚农乐耕”文化的熏陶下,培养出更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人才,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李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