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筝的清音在东苑社区流淌,书画室内一幅幅饱含国风雅韵的作品在宣纸上徐徐呈现;在滨水社区的公益市集上,中医专家团队现场为居民提供把脉问诊、体质辨识、健康指导等全方位服务;在万华社区的创意工坊,孩子们在非遗大师的指导下体验着剪纸的奇妙……在潍坊临朐,一座座深植社区、各具特色的文化书院,正以其多元的形态、丰富的内涵和精准的服务,悄然改变着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图景,成为家门口触手可及的“精神家园”和“幸福港湾”。
近年来,临朐县以建设“开放共享”的社区文化书院为抓手,通过体系化布局打造特色矩阵、精准化供给培育品牌活动、全龄化服务覆盖不同群体,精心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书院品牌,让馥郁书香与人文关怀浸润城乡每个角落。
一社一品,书院矩阵“各美其美”
在临朐,文化书院建设绝非千篇一律的“复制粘贴”,而是坚持因地制宜,立足于各社区的资源禀赋、人口结构和发展需求等因素,探索形成“一社区一书院、一书院一特色”的体系化发展格局,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在龙泉社区,超2000平方米的文化书院内,舞蹈室、书画房、健身区等一应俱全,二楼的图书阅览室更是成为居民们的精神乐园。作为涵盖多个小区、人口密度高的大型社区,龙泉文化书院建设突出“融合”与“枢纽”的功能定位,将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文化广场等阵地资源进行物理空间与功能服务的有机整合,打造了一个集管理、服务、活动、议事为一体的“文化中枢”,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的文化服务。
作为典型的“村改居”社区,兴隆文化书院则牢牢抓住“乡愁”这一纽带,集中力量、精心编撰的《兴隆村志》,成为社区居民追根溯源、凝聚共识的“精神地标”。书院还依托“幸福来临”惠民综合体,将家乡美食制作、传统节日习俗体验、民间手工艺传承等活动融入日常服务。“在这里,孩子们能听老支书讲村子的变迁发展故事,能亲手学着做传统美食,这份认同感特别珍贵。”带着孙子参加社区活动的王兴华老人感慨道。
地处核心商圈的万华文化书院,则展现出鲜明的“时尚活力”基因。书院总面积近1000平方米,藏书超5000册,配备了先进的智能借阅系统,实现与临朐县图书馆通借通还。书院最大特色还在于深度融入周边繁华商业生态,实现文化与商业的良性互动。内设“创意工坊”“幸福电影院”“周末故事会”等特色空间,常态化举办的少儿篮球赛、汉服巡游、街舞大赛等“商圈+IP”系列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周边居民踊跃参与体验。
随着文化书院建设的加速推进,临朐形成了以文化书院为主,城市书房、农村书屋、公园广场等为补充的公共文化空间体系,通过阅读分享、公益讲座、文艺展演等活动,拉近了书香与群众的生活距离,让“文化书院”成为临朐重要的地域文化标识。
按需配送,文化服务“量体裁衣”
建设文化书院不是目的,让群众用得上、用的好才有意义。临朐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根本导向,通过“精准滴灌”与“按需配送”服务模式,精心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群众认可度高、可持续性强的文化品牌活动。
“大爷,您这血压有点高,平时得少盐少油,夏天尤其要防暑降温,作息要规律。”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惠民公益市集”在滨水社区朐山国际小区举办。
作为省级文化书院试点的滨水社区紧扣“文化聚心、服务暖心”理念,以书院为圆心精准串联多元资源服务群众。活动现场,临朐县司法局“双报到”团队举办普法小课堂;中医义诊区,专家们边量血压边讲解夏季养生知识,巧妙将传统养生智慧融入健康科普;社区书记在“书记直通”摊位前认真记录居民建议,现场宣传暑期公益课堂增设的书法、美术、围棋等课程,实现诉求与回应的无缝对接。
“这市集办得太贴心了,有理发、义诊、科普,还能直接找书记提建议,服务真是送到了家门口!”刚参加完市集的李庆春阿姨满意地说。据悉,滨水文化书院还构建了精准高效的“群众点单—书院接单—学员评单”闭环服务机制,通过深入收集居民需求反馈,不断优化课程设置,精准开发涵盖少儿绘画、普法讲堂、心理疏导讲座、智能手机应用、就业技能培训等10余项特色课程体系,已累计开展活动150余场次,惠及群众超3600人次。
东苑文化书院则以“书香”为媒奏响多元文化生态协奏曲。每周定期举办的古筝公益课堂琴声悠扬,让学员刘丽丽圆了二十年的音乐梦。据悉,书院倾力打造“悦读东安书香满苑”品牌矩阵,全年滚动推出12项精准化供给清单:既有“老少同声颂经典”活动让祖孙共读,传承文化,也有“巾帼读书会”赋能女性成长;“欢乐六一”亲子嘉年华与“多彩暑假”成长营则成为孩子们课堂外的乐园;非遗漆扇、剪纸课堂更让居民在亲手创作中体验传统技艺魅力。此外,还积极链接临朐县图书馆、妇联、文联社科联等资源引入名家讲座、优质展览,让居民在家门口尽享文化盛宴。
从滨水市集的多元场景到东苑书院的四季书香,这是临朐“精准供给”品质文化“点亮”群众幸福生活的缩影。全县各地文化书院通过招募红色楼栋长、组织在职党员干部深入社区建立需求清单,实施“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精准对接不同群体文化诉求,显著提升服务效能与群众认同感。
全龄共享,幸福书院“众乐融融”
文化书院的普惠价值在于服务的包容性与覆盖的全面性。临朐聚焦“一老一小”,精准调研不同年龄段群众需求,并通过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构建起覆盖全龄段、多方协同的文明实践生态。
在滨水文化书院的“护苗课堂”上,“朐育未来”志愿团队的老师正绘声绘色地分享儿童绘本,小朋友们听得聚精会神;在万华文化书院开展的“非遗流韵”工坊活动中,北杨善剪纸传承人手把手教授技法,红纸翻飞间传统文化悄然浸润童心;在兴隆文化书院,全职妈妈在家政课堂学习收纳技巧,创业青年通过“创客沙龙”对接资源;夜幕降临,各地青年夜校成为下班族跳操健身、打乒乓球、学书画的“解压地”;龙泉社区联合县老年大学开设了书画班、声乐班、智能手机应用班,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从幼童到长者,每个群体都能在书院找到专属文化体验。”据临朐县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科负责人祝红蕾介绍,全县各书院精准构建起覆盖“老中青幼”的全龄文化服务体系,将文化服务嵌入居民生活,打造出“全龄共享、代际共融”的治理新范式,用文化纽带串联起社区居民的笑脸。
队伍建设是文化书院的核心保障。临朐通过统筹资源、组建师资库、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等措施,打造了一支支数量充足、业务精通的文化团队,为文化书院的高效运行和优质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激发居民参与文化书院建设的积极性,临朐还积极培育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围绕理论传播、文化惠民、法治科普等方面开展服务活动,这些志愿者队伍不仅丰富了文化书院的服务内容,也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社区凝聚力。通过设立“积分兑换”等方式,鼓励志愿者定期到社区进行积分兑换实物或消费券。这一激励机制,不仅提高了志愿者参与文化书院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也促进了社区文明实践服务的常态化发展。
在临朐,文化书院已成为社区活力的源泉,这里不仅是居民学习交流的新平台,更是传承文化、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社区基石。在这里,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绘就一幅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的幸福生活新画卷。
新黄河客户端:韩雨彤
通讯员:赵晨旭
编辑:申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