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3日举行的北京市“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西城区宣布将于近日重磅推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12项支持措施及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十条举措。未来,西城区将每年投入1亿元专项人才经费,并通过深化央地校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等系列规划,以此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亿元资金与新政背后的底气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政治中枢、经济大区、文化名城、宜居城区。”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郅海杰在发布会上表示,西城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郅海杰介绍,在“双控四降”、市场主体减少超5000户的背景下,西城经济迈上新的千亿台阶,2024年GDP突破6000亿元大关,达6038亿元;经济密度达119亿元/平方公里,人均GDP超55万元,均居全市首位、全国前列。
其中,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凸显,金融街以不到全市万分之二的面积,汇聚资产规模达156万亿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金科新区六年时间完成楼宇改造43.4万平方米,税收贡献是疏解前的36倍;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400亿元,展现出澎湃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金融街党工委副书记、金融街服务局局长卢五星介绍:“经过30余年的建设发展,金融街已成为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聚集度最高、人民币资产流量最大的区域之一。”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金融街以不到全市万分之二的面积,汇聚资产规模达156万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一。近年来,金融街秉承“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产管理高地。
同时,五年来在城市精细化治理和文化传承上的不懈努力,为人才营造了高品质的宜居环境。从完成老旧小区148个、268万平方米,到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9.98%,稳居全市第一;从高标准完成21项中轴线申遗任务,到营业性演出票房占全市近五分之一,西城区成功地将历史文脉与时代风华相融合。
105万人才总量的硬核支撑
“西城区始终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以筑巢引凤的诚意、赋能成长的平台、暖心留人的服务,助力人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的人才力量。”西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于家明在发布会上表示。
据介绍,目前西城全区人才总量达到105.4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的82.1%,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83.7%,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人才贡献率达到63.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这支结构优、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是西城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于家明表示。
为了持续汇聚天下英才,西城区精心打造了“北京西城·高校发展联盟”,已与25所知名高校形成150余项合作成果。同时,通过深化央地协同,联合驻区央企、三甲医院和科研院所,打造了多个创新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平台。“我们联动三大运营商等央企,成立电力数据应用创新联合实验室、数据要素联合创新实验室等合作平台,助力中国数据街成为数据要素创新策源地。”于家明介绍。
西融计划与多维平台
“我们用心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生态,让人才在西城安心扎根。”于家明表示,西城区不仅是人才荟萃之地,更是成就事业之地。
其核心是颇具影响力的“西融计划”。该计划每年投入1亿元专项人才经费,用于评选表彰百余位“西融人才”,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的资金奖励。同步推出的西融人才服务卡,依托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为人才提供全链条的服务保障。
在平台搭建上,西城区构建了以区级阵地“西融·人才港”为引领的1+N多层次、多类型人才阵地,建立GNIS中欧创新中心、中欧青年人才之家,常态化链接海外人才与资源。于家明透露:“近年来政府累计投入超过2500万元项目资助经费,撬动近5000万元社会资金,着力建立激励与保障并重的长效机制。”
此次即将发布的“12条+10条”新政,正是对现有体系的深化与升级。西城区旨在通过不断深化“央地校”合作品牌建设,构建更具活力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
北京商报记者 张茜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