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以“微改革”绣出基层治理新图景
新华网北京频道  4小时前

  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赵旭、赵莎莎)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一区28号楼,一名小学生许下心愿,“希望小学毕业前能回来住进新房子,站在大窗户前看到我的学校。”如今,这一期盼正加速照进现实。

  西城区在充分总结桦皮厂8号楼“原拆原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升级打造“原拆原建2.0”模式,仅用100天便完成54户居民100%签约、搬家。

  从“忧居”到“优居”的加速转变,背后是多项制度性突破:审批“全程网办”、核心证照“单日办结、四证齐发”、拿地即开工,这些“首次”不仅体现了行政效能的大幅提升,更折射出西城区以“微改革”聚焦百姓“关键小事”的治理智慧。

  面对居民最关切的资金难题,西城区推动北京银行推出“个人住房改建贷款”,首次以房产未抵押部分作为“二次抵押”担保,并引入“家庭公积金共享”机制,子女公积金也可支持父母改造住房。这些看似微小的政策创新,精准回应了群众最真实的需求。

  

  2025年7月14日拍摄的北京市西城区大吉巷。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这样的“微改革”,不止于此。

  今年,西城区紧紧围绕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积极谋划并推动实施145项“微改革、微创新”事项,聚焦城市更新、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探索推出一系列落点准、特色明、成效实的创新举措,以一个个“小切口”改革推动治理能力实现“大提升”。

  “微改革”的细腻笔触,也描摹于胡同肌理之中。“以前胡同里停满了车,老人孩子出门都不安全。现在不仅安全了,也恢复了老北京胡同的味道。”牛街居民张阿姨说。

  西城区通过“分类治理+科技赋能+综合配套”的全链条治理,在牛街街道东部平房区13条胡同基本实现禁停机动车;大栅栏街道在疏解违停机动车的同时还为居民协调周边惠民车位371个,推动17条不停车胡同建设……有效优化了胡同静态交通秩序,守护了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成为“微改革”赋能老城有机更新的生动缩影。

  “微改革”的成效,同样体现在市场活力的持续迸发。“我们4月11日拿到施工许可证,6月13日就完成了验收。”迪卡侬大吉巷店负责人说。这样的速度,得益于西城区近年来“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强力牵引与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对企业而言,“一件事”是便利,但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则需要审批流程再造。

  以消防验收改革为例,西城区通过全周期监管、全要素保障、全链条服务,将消防验收受理审批时限由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将意见出具环节从7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消防验收审批效率提升50%,联合验收一次性通过率近100%。中海大吉巷项目150余家多元业态商铺,从施工至完成验收并顺利开业仅用时5个月,成为消防验收备案分级分类政策灵活运用的鲜活例证。

  

  在北京市西城区,多对新人进行婚姻登记颁证仪式。(西城区供图)

  “微改革”的温情,还延伸至百姓生活的“甜蜜角落”。“今年5月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政策实施后,西城的婚姻登记量同比增长80.3%。”西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介绍。

  为了更好迎接这波“甜蜜浪潮”,西城区创新推出“婚姻服务+”发展模式。成立“甜蜜西城·幸福联盟”,联合荣宝斋、戴月轩、一得阁等老字号推出婚俗文创产品,打造护国观音寺全市首个户外婚姻登记点,借数字技术还原京味婚俗文化……让登记成为体验,让甜蜜可感可触。参与活动的规上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75.6%,一条以“微改革”撬动“甜蜜经济”的新路径清晰可见。

  从一栋楼的焕新、一条胡同的清静,到一项审批的提速、一片消费场景的激活……西城区的“微改革”正如绣花一般,“绣出”更有温度、更有效率、更富活力的基层治理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