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新版《哈姆雷特》:我们应当如何选择
北京日报  6小时前

  

  李伟东

  《哈姆雷特》剧照

  演绎传统经典戏剧,怎么让古典人物和剧情当代化是一个重要考验。其难处在于让身处当代社会的人理解古代剧中人的境遇,并产生足够强烈的共情,深化戏剧体验。“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亮相的新版《哈姆雷特》(导演:冯远征、杨佳音)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本次演出放弃了沉重的命运思考,借助剧中人的经历,展现普遍化的人类处境。本版《哈姆雷特》设定的中心问题不再是复仇,而是提出了一个超时代问题:在社会伦理和道德责任面前,我们该如何选择?

  多元的讲述方式

  此版《哈姆雷特》在讲故事方式上下了功夫。编导们把该剧原来的三条线索重新取舍,有关挪威王挑衅的故事完全删去,把雷奥提斯的海外求学也简化,只留下必要的戏剧关联,从而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哈姆雷特本身的遭遇上。

  电影手段的使用增加了叙述的复杂性,打破线性叙事的直白。闪回是本版《哈姆雷特》打破原有戏剧时间结构的重要手段。譬如,通过闪回把幽灵的秘密挪到母子对话一段戏中,以哈姆雷特的回忆形式呈现;国王忏悔一段戏也通过哈姆雷特的视角和国王的视角分别闪回了两次,由此充分交代了哈姆雷特不直接复仇的原因和国王的阴险虚伪。通过这样的处理,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得到深化,而国王的深密心机则呈现得更加清楚明白。线性结构打破后,老国王的秘密成为舞台悬念,哈姆雷特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复仇天使,隐藏起来的行动动机为母子冲突留下足够的情绪张力。

  除了闪回,定格手段的使用也让叙事更为丰富,尤其突出了心理活动的刻画。结尾哈姆雷特和雷奥提斯斗剑一段戏,即通过人物动作定格和闪回,用重复关键台词的办法把父子、兄妹、情人关系重温一遍,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情感冲突的烈度。通过上述方式,演出达到了弱化复仇主题的目的。

  此外,开场舞蹈和终场斗剑之间穿插的剑舞,不仅拉近了作品与当下的时代距离,为舞台增添了几分娱乐性,还巧妙消解了宏大“命运叙事”的庄严感;它与电影表现手法相配合,缩短了现代观众欣赏该剧的心理距离。

  全新的人物形象

  古典戏剧的当代性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时代和情境差距往往限制观众的情绪投入。如何让一个古代王子的复仇处境变成当代人普遍的人生境遇问题,是本剧探索的一个突破点。为此,戏剧在人物形象上做了很多处理,以拉近人物与观众的时代距离。

  舞台的中心形象是哈姆雷特。这个犹豫、彷徨、被理性焦虑和情感纠结折磨的贵族、王子,在此次舞台上变身为玩世不恭的当代青年。哈姆雷特外在形象的设计是其转变的基础——当他脱去王子的华丽盛装,一身黑衣的造型模糊了时代和社会身份的背景,更以舞台形象的日常化和平民化,为后续细腻的心理演绎筑牢了戏剧根基。黑衣的哈姆雷特纠结的不再是王位和仇恨,而是转向了对尘世责任的叩问、对人生本质的深度探索。复仇在此不再是第一主题,把父亲的要求付诸行动,反而成了他无法承担的沉重责任。在巨大的行动压力下,犹豫的哈姆雷特变身彷徨无助的现代人,要处理的不是仇恨,而是母子亲情、情人爱恋和青春友谊。

  天真的女孩奥菲利亚是舞台亮点。身着时尚衣裙、荡秋千的奥菲利亚迅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由她串联起来的人物关系,成为此剧舞台表现的重要戏剧脉络。舞台上,奥菲利亚和哈姆雷特的亲密接触,清晰展现出两个人甜蜜的恋爱状态;她与哥哥的互动,则表达了纯真的手足之情。而疯狂后的女孩将情书当作鲜花分赠众人,更是一大巧思——生动表现了在巨大变故中女孩遭受的难以承受的打击。这些手段深化了奥菲利亚的疯狂和死亡的悲剧性,也让雷奥提斯在妹妹葬礼上展露的兄妹深情,以及哈姆雷特的冲动疯狂都有了更坚实的情感基础。

  舞台表演是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部分,此剧的表演较为松弛、自然。即便是处于斗争和煎熬最为激烈时刻的哈姆雷特,也没有呼天抢地的夸张表现,反倒是带着几分文艺青年的淡淡颓唐与玩世不恭,这也是此剧缩短观众欣赏距离的重要基础。此外,非宫廷化的场景、服装,现代武器手枪的使用,都有力地模糊了时代和国别,促进观众理解舞台象征和思考普遍的人类处境。

  活泼的人物关系

  哈姆雷特对戏中戏的演员说:“戏剧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本版《哈姆雷特》的设计,正是将古人的境遇普遍化为普通人的人生状态。这一版的表演扎实生动,没有常见的舞台腔,也规避了“宫廷范儿”。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该剧凭借舞台动作完成了人物关系的塑造,尤其在剧本留白之处下足了功夫,以活泼生动的方式,清晰展现出剧中人物之间深切的情感关联。

  在向哥哥承认之前,奥菲利亚和哈姆雷特的情人关系即通过亲密动作向观众展现出来。开场宫廷戏中,两个人虽然没有言语交流,但亲密地站在一起,有大量的温柔接触,恋爱状态一望可知。把剧本中落墨不多的爱情真切地展现给观众,为剧情转折营造了充分的情感前提。

  兄妹关系的处理亦是如此。雷奥提斯离家前,兄妹俩玩儿的无声猜谜游戏;分别时,妹妹做出的调皮动作;还有奥菲利亚疯狂后错把哥哥认作情人时,雷奥提斯发出的惊呼——这些细节都鲜活地勾勒出兄妹间的深厚感情。而这份情谊,也是雷奥提斯一时决意与国王同谋的重要心理基础。

  此外,敌友的区分也通过舞台动作被生动明示。对暗中探听消息的敌人的捉弄,明确显示出哈姆雷特的清醒,也为后来设计借刀杀人铺垫了足够的道德基础。而他与霍拉旭的友情则通过喝酒一场表现:彷徨犹豫的哈姆雷特借酒浇愁,一心陪伴好友的霍拉旭酒量不济,最后说“我真整不了了”,哈姆雷特则回答“我来”。这个简短的对话活脱脱是现代酒场上小青年的兄弟意气,也因此收获了观众良好反馈。

  终场时,全场观众接龙朗诵“活着,还是不活”这段经典台词,鲜明突出了“每个人都可能是哈姆雷特”的戏剧主题。生活中的我们,其实都可能像剧中人一般,在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矛盾交织中,去抉择承担怎样的责任,选择何种行动方向,以及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和背叛。正如剧中波洛涅斯所说:“对自己要真诚,那样你才能对别人真诚。”可以说,这次演出是一场十足真诚的呈现:把古代宫廷之斗、王子之仇,转化为现代语境下的生命之问与存在之思,于游戏化的细节里藏思想,简约表达中蕴深意,堪称一次严肃的舞台探索。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