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青年中关村奖获奖者常凯:在纳米级尺度微观领域“盖房子”
北京日报客户端  2小时前

  “在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中,我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同辈。这次我和团队所做的工作能得到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的认可,我感到很高兴,也深感幸运。”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常凯的日常研究工作,是在纳米级尺度的微观领域“盖房子”,研发具有特殊性能的量子材料。作为“建材”的分子在真空环境下飞向样品台,就能自发形成原子级厚度的材料,即二维量子材料。

  11月7日,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公布,常凯因近年来在低维量子材料领域取得的成果,获评本届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杰出青年中关村奖。

  

  常凯(右)和团队成员讨论实验进展

  只有将材料做到原子级尺度,相关的量子效应才会凸显。“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我们能‘摸’清二维量子材料表面的沟壑,找到材料中原子级的缺陷。”常凯解释,这种仪器的针尖只有一个原子,当针尖接近材料表面时,会产生量子隧穿效应。这种特殊的信号能读出材料表面的信息,帮助研究者“看清”材料表面的原子排列规律,以及材料本身是否存在缺陷。

  常凯展示了一张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单晶表面“证件照”,肉眼看起来光滑平整的硅单晶,在原子级成像下,展现出台阶状的表面结构——每个台阶的高度只有大约0.3纳米。

  不过,绝大多数时候,拍摄到的材料表面并不完美。“在探索新型材料的过程中,材料的生长技术需要不断摸索,它们可能长成难以预料的奇怪状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生长条件。”常凯说,这个过程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参与生长的元素越多,参数调控就越困难。“有些实验需要连续做上几十个小时,仪器内的环境瞬息万变,不等人。在关键节点,我会把办公室搬到实验室去,遇到任何问题都能迅速解决。”

  2019年,常凯结束博士后工作回国,选择加入北京量子院,当时他才32岁。作为本市建设的首批新型研发机构,这里的一切都是新的。“我们团队成果的快速产出,离不开北京量子院大团队协同作战的科研模式。”常凯说,他负责的低维量子材料实验室中,每位研究员的专长都各不相同,但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将二维量子材料投入量子计算器件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各领域之间的碰撞产生了很多火花,这样的模式,让大家的视野变得很宽广。”

  北京的人才优势,也为科研成果产出提供了深厚土壤。“北京的人才储备,放眼全世界都是很少见的,特别是海淀区,集聚了全国最顶尖的大脑。”常凯感慨,无论团队有怎样天马行空的研发、应用想法,在方圆10公里内都能找到合作者,“这是北京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

  近年来,常凯团队已成功制备出二维半导体、二维铁电材料等一系列新型二维材料,并解密这些材料中的电子运动规律、原子振动规律等特点。现在,他们正在全力攻坚二维量子材料研发的重要科研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国产化研发,期待让仪器的价格进一步降低,并实现液氦的循环使用,节约成本,预计2026年将完成样机研制。

  常凯对新型二维材料的未来应用很有信心。“现在量子科技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个领域深耕,正当其时。”他期待在3年内,让这些材料真正运用到下一代晶体管、量子计算等电子学器件中。或许,就在10年至20年后,新型二维材料将有望成为量子计算机核心芯片的原材料,承担量子态运算的重要功能,颠覆现有的计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