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之死》:微观17世纪的县乡中国与家庭生活 | 新书
新黄河  2024年10月22日

新黄河记者:徐敏  

清代郯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东小县,默默无闻,但多灾多难。妇人王氏,一个疑案记录中昙花一现的受害人,在飘雪纷纷的夜晚,惨死于丈夫之手。利用县官回忆录、地方县志与《聊斋志异》,史景迁还原了17世纪末这个边缘县城的生存样貌。近日,史景迁代表作《王氏之死》的全新译本在新经典文化再版。

自明成化十七年来(1481),山东郯城十事九灾:洪水、饥荒、地震、匪患与战乱无休止地循环。一桩私奔引发的疑案,揭开这个边缘小县的一角:县官黄六鸿在提振民心、催征赋税与打击黑恶势力中左支右绌、疲于奔命;百姓早已在连番的祸乱中变得麻木堕落。

当时代的微尘穿过郯城,一粒一粒最终压到王氏的身上时,这个故事没有问题与答案,只有真实的“人”的温度。史景迁通过“蒙太奇”般的剪裁手法,在历史浪潮中拾起小人物的鲜活生命,召唤边缘百姓几乎被人遗忘的真实生活。

《王氏之死》是史景迁经典代表作,复原17世纪的县乡中国与家庭生活,再现动荡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祸福。史景迁(1936—2021),耶鲁大学历史系斯特林讲席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协会会长。代表作有《王氏之死》《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康熙》以及《利玛窦的记忆宫殿》等。曾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17)、古根海姆奖和麦克阿瑟奖。

在《王氏之死》的写作上,史景迁创造性发掘《福惠全书》,用一本基层县官求生手册,一览清初地方的众生百态:官场运作、钱谷刑名、户口徭役、财赋司法、里甲管理。在黄六鸿之前,已有四位知县因无法解决郯城逋赋严重情况及驿站废弛而遭革职。他与地主豪强斗智斗勇,与士绅富户迂回周旋,与黑恶贼众正面一战……黄六鸿的到来,照见每一个在天灾人祸中挣扎求生、寻求破局之路的小人物。

“我对王氏的反应模糊而深远。于我而言,她就像是退潮时海水中一块闪闪发光的石头,我几乎是怀着遗憾的心情从浪涛中将它拾起,心知随着阳光蒸干水分,石头上的色彩也会逐渐褪去、消失。但这块石头的色彩与纹理并未消散,反而在我手中变得更加鲜明。我时不时还能感受到,这块石头正在向握持着它的血肉传递温度。”史景迁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

穿梭于聊斋的幻梦与郯城的苦难之间,普通百姓在崩解的现实中,苦求肉身与道德的基本生存,在亦真亦幻的志怪故事中渴望正义的降临。这是一个有关幻想、肉欲与不安的故事,是对当时的郯城恰如其分的注解。

编辑:任晓斐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