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济水|温故
新黄河  3天前 22:14

作者:董全云  

渎,是古人对独流入海的大水的称呼。

古时济水因独流入海,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岁月沧桑,如今长江、黄河仍滚滚东流入海,淮河虽然不再单独入海,却也汇入烟波浩渺的洪泽湖中,唯独那被称为“北渎”的济水,却不知所踪了。

从前的济水,不是干涸的故道。在遥远的过去,它曾是“洑泉数眼沸,平地流清通”“三环叠涌汛珠流,群水相从落济沟”的“圣河”。

这也是有据可依的,《禹贡》《山海经》《水经注》《战国策》等重要历史文献,都曾记载了古济水流域的灿烂历史。翻开有关济水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济水的热闹繁华。济水“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禹贡》);它“过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汉书·地理志》)。而清代学者蒋作锦《济水考》中也有记载,“由海溯沇,历豫、徐、青、兖四州,计程两千五百余里”。打开中国地图,济源、济南、济阳、济宁……它们的名字也彰显着济水曾经流过的广阔地域。其中,济南、济宁皆因济水而得名。

济水源头,天坛山上。济水发源于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称沇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然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流经原阳时,南济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与北济汇合形成巨野泽,济水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

怀着对这条大河的敬仰,也因其神秘的吸引,我们有了这次济源之行。

庙街的镇上,有一个红墙绿瓦的古建大院落。古色古香的大殿,无数的石坊碑刻,千年的古柏松林,整个树木做成的大梁,整块石头凿成的怪兽,皇上敕建的碑文亭阁,森严端肃,非常气派。这片古建群始建于隋(582年),就是为朝廷为祭祀“四渎”神之一的济水神而建的济渎庙,全称济渎北海庙,而济源市也因此而得名。

相传,济渎庙龙亭后面的北海池地下有泉眼与北海(贝加尔湖)相通,古代在此祭祀北海。公元796年,唐朝鉴于北海远在大漠之北,难于祭祀,因为济水神与北海神同为北方水神,所以在济渎庙内修了个北海祠,以便在此望祭北海神,故称小北海。北海池中的水极为清澈,水底清晰可见,正应了“济清河浊”的说法。泉眼喷涌,珍珠串串,这就是“灵源直与海相通”,曾与淮河、长江、黄河并列为古代“四渎”的济水的源头。

“北渎来天际”,它与距济渎庙不远的济水西源一起,汇涓涓细流,纳千河百川,浩荡欢歌,自山东济南北部,大致与海河平济并行,汇入大海。然而世事沧桑,岁月流逝,这条大河被咆哮不定的黄河所侵蚀,逐渐丧失了自己的领地。现在黄河下流的大清河小清河,就是原来济水的故道。

今日小清河

唐代诗人李颀在《与诸公游济渎筏舟》一中写道:“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洑泉数眼沸,平地流清通。皇帝崇祀典,诏书视三公。分官祷灵庙,奠壁沉河宫……”

我知道皇帝是敬山的,却没想对一条水也如此敬重。唐玄宗封济水为“清源公”,宋徽宗封“清源忠护王”,元仁宗封“清源善济王”。一条济水地位竟如此煊赫。

“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一条已经消失的大河曾拾起2800公里的悠长,安放于穿越黄河之后的清澈、清廉、清白、清正、清净,打上中华儿女的鲜明印记,用一种高于伟大的隐忍和特有的禀赋,交汇成婀娜。

相比长江与黄河磅礴的水量,济水不因弱小而菲薄,把奔向大海当作唯一的目标。“远朝沧海殊无碍”,纵然有很多艰难险阻它依然坚持独流入海。后来黄河由于改道,将济水一截为二,但在这种情况下,济水的河水仍然相当清澈,并没有因为它横贯黄河就变得污浊。

虽细微,却能独流入海。济水这种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或就是它始终位列“四渎”的原因。

一脉济水,三隐三现,却至清远浊,坚守其节,这种情操,也正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毕生追求的境界。济水以它独特的魅力被载入史册,受到司马懿、李商隐、韩愈等历代文人称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来到济源,站在济水河畔感叹不已,挥笔写下了《题济水》历史名篇:“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宋代文彦博《题济渎》道:“导沇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清代的尤侗《济渎》:“众浊我独清,朝宗得其主。”更多的人,面对济水特性和济水精神,托物言志,赞美其百折不挠、润泽万物,使济水成为文学之河、理想之河。

济水,演变成一种偌大的文化符号,凝结成一种高尚的品质写照,早已定格成一种向往的精神家园。

一条河消失了,它的精魂却留下了,潺潺不息。

编辑:徐征  摄影:王章华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