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境祁连印象——记山东滨州援建青海祁连
新黄河  2024年07月25日

作者:吴钧 

2023年的六月中旬,我和先生正在青藏高原支教,得知我的家乡山东滨州市对口支援青海祁连县时,就决定来祁连县看一看。我们对祁连的关注,不仅是因为我的家乡山东滨州对青海祁连的对口支援,还因为前几年我和先生一起被甘肃某高校聘为“祁连学者,特聘教授”。从那时起,“祁连”这个词,就对我们有了一层特殊的意义。

原来我对祁连知之甚少,查看史地资料得知,祁连山其实是一个庞大延绵的山脉体系,它地处青海省的东北部与甘肃省的西部边境,由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峡谷组成,东西走向约800公里,南北宽度约200至400公里,海拔均在约4000至6000米之间。祁连山脉孕育了大小三千多个冰川,是我国丰富的水资源宝库,享有“中国湿岛”之美称。祁连山还被称作“万宝山”。这是因为山中蕴藏着丰富的矿藏,祁连山区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大片高原草场,水草丰盛,牛羊成群,是发展农牧业的好地方。祁连山的好山好水,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据说从2017年起,为保护祁连山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国家在甘肃与青海两省交界处创建了面积5万多平方千米的祁连山国家公园,2023年5月,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正式开馆。



位于青海省会西宁以北的祁连县,属于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是因地处祁连山中段的腹地而得名。它在中国汉代以前是羌人的游牧之地。祁连县东边与门源、大通县接壤,南边与海晏、刚察县为邻,西边与天峻县相连,北边与甘肃的张掖等地为界。祁连县总面积为1.39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为3500米。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是汉、藏、回、蒙古、撒拉等17个民族的家园,总人口5.2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5%。

祁连县还被称为青海省的“北大门”。它北部连接河西走廊,南部与环青海湖旅游线路相通,祁连山丰富的水资源使它成为黑河、托勒河、大通河的“三河之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地理地位。祁连县境内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是高寒生物种群的“基因库”。在祁连境内,可以看到巍峨的雪山、纵横的峡谷、陡峭的冰川、一望无际的草原和茂密的林海,青藏高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多民族的风俗文化都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

祁连山脉不仅风景独特,还有着久远的历史故事。给人印象深刻的有位于甘肃张掖与门源之间的南北长约27公里的这段祁连山脉,在古代被称作“大斗拔谷”。由于山势险要,这里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段祁连山的峡谷北端是扁都口。当年霍去病就是从这里率领大军打败匈奴,由此河西四郡建立,丝绸之路诞生。当年隋炀帝不畏艰险,顶着六月飞雪,行走祁连山峡谷扁都口,成功召开西域“万国大会”,为祁连山的传奇故事留下一笔重彩。历史上内地的高僧如法显、玄奘,都是穿越祁连山脉去天竺取经。还有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李白、王维、王昌龄等,也曾游历到此,留下千古传诵的壮美诗篇。这些生动的历史记载,使得祁连山成为令人向往的神圣之山。

那天一早,我们从青海省会西宁出发,驱车行进279公里,于中午时分到达祁连县城。路上我们一边沿着大通县的祁连山脉达坂山行进,一边欣赏沿途祁连山系的奇异风景,蓝天白云,绿草地上牛羊成群,河水潺潺,一派高原风光,真是大饱眼福。大约开车行进三个多小时,我们到了祁连县城,这里海拔比西宁的要高,我们略微有些心慌气短的高原反应。前来接应我们的山东援青干部组成员、挂职现任祁连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的曲晓伟先生已经在宾馆门口等着我们了。曲局长大步上前热情欢迎我们,我们见到山东老乡,也是感到格外亲切。

我们边吃午饭边聊天,曲局长给我们娓娓道来,我们才得知山东滨州支援青海祁连的历史已有12年了,滨州市前后累计投入援建祁连县的资金约4.1亿多元,用于援建的祁连各种项目有大小60多个,除此之外,还捐款捐物3500余万元。到目前,山东滨州已经选派了4批31名援青干部、191多名医生和教师等人才,来到祁连对口支援。滨州多年援建的成效显著,对祁连县的发展起到了长足的促进作用。

那天下午我们首先参观考察山东滨州投资援建的祁连县图书馆。曲局长带领我们踏入宽阔明亮的县图书馆大门,就见图书馆的韩馆长已经在此等待多时了。

听韩馆长讲解,祁连县图书馆是由山东省滨州市投资1500万元援建的。2022年1月,县图书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图书馆占地面积3481㎡,馆内分三层,共有9个功能区和360余个座席,图书总藏量89000余册,期刊195种、报纸15种。自开馆至今,接待读者85000余人次。祁连县图书馆的建成使祁连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了极大提升,满足了各族干部群众和学生的阅读需求,在推进祁连县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进程中,起到了“启民智、正民风、 修民德”的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祁连县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



韩馆长还带领我们参观图书馆内的设施,告诉我们目前祁连县图书馆已经实现数字化管理平台、移动式数字资源借阅平台、多层级总分馆平台等数字服务平台的建设,共享与借阅服务,实现了线上线下阅读服务双轨并行。这些先进的图书馆设施和宽敞明亮的图书馆阅览室,为祁连县各族干部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本县的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读书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爱好和习惯。胡老师在参观后感慨地说,山东滨州援建的祁连县图书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



然后曲局长带领我们去参观祁连山脉位于祁连县境内八宝镇的卓尔山。卓尔山是祁连山的一条重要支脉,它所呈现的高原牧场风光,奇异的丹霞地貌令人神往。卓尔山海拔3100米,被当地藏族同胞称为"宗穆玛釉玛",意为“美丽的红润皇后”,这是因为卓尔山属于丹霞地貌,山上红褐色的山石,映衬着蓝天白云,与山下碧绿的草原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高原风光美景图。

那天下午,出发时天气晴朗,不料走到半路,突然狂风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好在陪同我们一起参观的曲局长对卓尔山很熟悉,很快办好登山手续,我们便进入山门,开始沿着山间栈道向上攀登了。这时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凉爽,我们边走边观赏一路美景,很快就攀登上了卓尔山顶,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绿草地中点缀着五颜六色的山花,祁连山脉连绵起伏的红色岩石,被雨水冲刷的格外鲜亮,更有对面海拔4667米的阿咪东索山相对而望。阿咪东索神山终年积雪,在蓝天白云下分外妖娆。山下蜿蜒流淌的八宝河,像卓尔山女神的白色飘带,环绕着祁连的崇山峻岭。山东人来这个著名的国家5A级景区卓尔山,以及对面的阿咪东索景区旅游,是不收取门票费的。祁连人以这种实在的方式来感谢山东的援建。

参观完卓尔山,我们回到祁连县城,山东援青干部,也是我们山东大学哲学院的毕业生、祁连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滨州市第四批援青干部管理组领队王欣和我们亲切交谈,并和我们一起走向市中心的小广场,观看当地汉藏民众跳独具特色的藏族广场舞(锅庄舞)。在藏式欢快的广场舞乐曲声中,我们来祁连第一天紧张而愉快的参观考察就此结束。

第二天一早,山东滨州援青干部、县发改局伊善强副局长和县人民医院吴向军副院长带领我们,去参观考察山东滨州投资3500万元援建的祁连县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园,及其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山东援青干部组瞄准小微企业市场,认识到小微企业可以视作祁连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也可以成为当地民众就业的一个主渠道。这个思路经过实践检验,是行之有效的。

山东援青干部不仅为小微企业投资,还协助他们完成招商、布展等一系列的工作,帮助这些小微企业发展自己的特点,进行资源整合,引导他们走上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阳光大道。例如祁连山地区盛产野生大果沙棘,年产量可达上万吨。援青干部策划支持当地一家农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沙棘汁加工。如今,这个企业生产的沙棘饮料年销售60多吨,成功广销外地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当地这个小微企业主对此大加称赞与感激。

我们还参观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的其他一些特色小微企业产品,例如用祁连山石做成石头花的古琅民俗文化石材开发、祁连河源牦牛酸奶加工、青稞果粒燕麦片、中厚腊八猪等。由此可见,山东的援青,不仅是支援当地资金项目,更重要的是为当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变“输血”为“造血”。这种“造血”式的援助在开发、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此后,我们接着昨天对祁连山脉的考察,去考察卓尔山对面的被当地藏族同胞尊为神山的阿咪东索山(也被称作牛心山)。阿咪东索山与卓尔山隔河相望,根据藏族神话传说,他们是一对情侣。信步沿着山间栈道行走,只见栈道两侧都是介绍祁连山野生动植物和民俗风情的图片介绍,这使我们大开眼界,原来祁连山还有这么多种类繁多的珍奇物种和不同的民族风情!例如:祁连山有秃鹫、马鹿、雪豹、白唇鹿、藏野驴等珍奇野生动物,还有珍奇中草药如假水生龙胆、祁连山圆柏等,民间习俗的图片展示有祁连藏刀制作技艺、藏族牛羊头饰加工技艺等等,这些展示祁连山的珍奇照片一字儿排列,沿着山间栈道延伸开来,祁连山真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啊!



参观阿咪东索山,我们返回到祁连县城,教育局副局长李玉国邀请我们去当地一家回族牛肉面馆吃中餐,我们几位来自黄河入海口的山东老乡欢聚在黄河之源的祁连山下。我们边吃牛肉面边聊天,其乐融融。看来我们来自山东海边吃惯了海产品的援青干部,已经习惯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牛羊肉饮食。为他们这种克服困难、尽快适应当地生活环境的能力点赞。

吃完中餐,我们就结束了两天的祁连考察,返程回学校。在返回位于西宁市的青海师范大学的途中,我们眼前仍然不断呈现着两天以来的参观考察,闪现着这几位山东老乡的生动身影。他们是2022年7月,作为山东滨州第四批援青干部来到祁连县的。他们都是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山东好汉。

祁连县委副书记王欣带领团队持续锻造讲政治、作风硬、能力强、讲廉洁的援青铁军。他克服气候不适、高原缺氧等困难,通盘指挥,团结带领山东滨州的援青干部,有声有色地拓展当地的援青工作。他始终坚持把产业帮扶作为对口援青建设的关键举措,强调资金、项目、人才、技术、市场等“全链条”支持,以产业发展促乡村振兴。他和他的援青干部组始终牢记滨州—祁连“一往情深 一路同行 一起共赢”的工作理念。他们履行职责,有担当,讲务实,以出色的工作业绩得到上上下下一致的肯定与称赞。由此,他们实至名归,滨州市援青干部管理组获得2023年度“山东援青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目前,他们还在为大力宣传“大美青海”“梦幻海北”“天境祁连”的文旅品牌,扩大受援地祁连县优势特色产品的推广与销售,促进祁连县群众致富而继续奉献。

李玉国作为援青干部祁连教育局副局长,带领滨州支教的教师队伍在祁连县开展教育工作,他们重视民族地区的特点,坚持认真做好传帮带,优化教学管理,积极开展当地师资培训、教学经验交流研讨等活动,想方设法提升和开创教育援青新局面,得到当地教育界的认同和赞扬,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和尊敬。特别是滨州援青以来,援青干部组坚持帮助祁连县全面推进“远程智慧援教工程”的实施,先后派出了86名援祁优秀教师做“前端支教”,配合滨州教育系统的“后方支撑”,即进行援受两地同步进行备课、教研和评课、培训的“四同步”。具体的做法是:青海祁连县的12所中小学全部与山东滨州的优质学校“结对子”,祁连县学校先后派出300余人次赴滨州学习取经;山东滨州各结对子学校积极对应,先后7次组织学校的校长、骨干教师260余人到祁连县进行教师培训、教学交流研讨等活动。这种结对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教育援青的典范滨州一中的“内高班”2023年高考成绩突出,40名考生全部达到本科一段线,保持了连续6年高考本科上线率100%、居山东援青四市“内高班”之首的好成绩,其中更有考生高考裸分601分、获取海北州理科状元第1名,被复旦大学录取。由此,祁连县的中小学成为临近县市羡慕的对象。
文旅局副局长曲晓伟特别能吃苦耐劳,经常为了工作加夜班,甚至发着高烧也在坚持工作,为促进当地的旅游事业煞费苦心。他积极推进滨州和祁连两地非遗项目、文创产品等交流合作活动,促进两地优质剧目互展互演的交流、推动了滨州援助祁连文化事业的交流发展。例如他积极筹划,在祁连举办了2023年鲁青双向文化交流启动仪式,促成了反映孙子兵法文化和滨州动漫形象的新编儿童剧《小虎滨滨历险记》赴祁演出。他还积极促成了滨州市文旅局与祁连县文体旅游广电局签署合作协议,在滨举办“山海遥望、祁滨情深”文旅资源推介会,与滨州多家旅行社达成合作协议。近年来他们还先后帮助祁连县打造了八宝镇“飞行小镇”、阿柔部落游牧文化生活体验基地、祁连山自然生态研学基地等8个文旅重点项目建设,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情称赞。

县医院副院长吴向军,工作一丝不苟,作为援青医疗专家,继往开来,持续推进滨州和祁连两地的医联体建设,为当地引进新技术,打造名医工作室和重点科室,为当地各民族民众竭诚服务,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作来自山东的“桑杰曼巴”好医生。

县发改局副局长伊善强工作踏实肯干,深度融入、担当实干、履职尽责、倾情奉献,得到了省市管理组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荣获2023年度“担当作为奖”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伊局长还积极建言献策,在贯彻落实援青管理组规划中,高站位、深谋划,积极为援建工作、为山东滨州和青海祁连实行两地合作的步伐更上一层楼而出谋划策,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例如滨州援青干部组投资800万元,在祁连县建立了中高端民宿,还在建设祁连县乡村振兴帮扶项目中,投资1200万元,改造提升乡村100多户民宿的排水等建设,现在这些投资修建的民宿整洁美观,设备齐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再例如,滨州与祁连两地先后签署了农牧、文旅等产业进一步的合作协议;滨州投资3500万元建成的祁连县小微企业孵化园。还有青海畜产肉食品行业与山东滨州粮农产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销对接”等6个项目的促成,协议金额达8500万元,这些都有力地促成了祁连县的经济发展。

这些山东滨州援青干部是一面镜子,反射出山东援建青海的大局观念;他们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和奋斗精神,是全体山东滨州援青干部的一个缩影。他们是黄河母亲之子,把黄河源的青海与黄河尾的山东紧密联系在一起。

山东滨州多年来对口支援青海祁连县,有太多的感人的故事。他们以山东人特有的踏实肯干,践行着“祁连所需,滨州所能”的郑重承诺。相信这些来自家乡山东滨州的年轻有为、朝气蓬勃的好干部,一定会续写滨州与祁连两地的“山海情”,为汉藏友谊、为山东援青再立新功!

时间过得真快,两天的考察飞逝而过。但是这些舍小家顾大家的山东援青干部、在壮美的祁连山的有为事业,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为家乡的援青干部感到自豪,祝愿在祁连的山东老乡再接再厉,为地处黄河源与黄河尾的藏汉民族团结与共建再立新功!

(作者简介:吴钧,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银龄支教西部项目、赴青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编辑:钱欢青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