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窦永堂
“疆域多变,古城林立,郡县屡易”,这一对江苏赣榆远古史的描述,好似一直存有致幻秘境的气息。现今鲁苏交界处班庄镇的祝其城、塔山镇(原土城乡)的计斤城和海头镇(原龙河乡)的盐仓城即其中的三大名城,这在《山海经·海外东经》里就现身的赣榆,以巨型意象映射进后世大体格的瞭望镜头。
悬想的脑沟回如大河汹涌。2024年12月24日,天气晴和。和日照文化学者曹汉华同行,驱车直奔祝其城、计斤城和盐仓城。
祝其城
班庄镇古城村,西周祝其国都于此,疆域包括今天江苏赣榆部分和东海、新浦部分村镇。春秋末灭于鲁,为鲁国祝其大夫封邑。秦汉设祝其县,城在旧“城西五十里”,这便是今天的班庄镇古城村。
村史里的祝其城
在古城村一处墙根下,有十几位老人沉坐进冬日的阳光里。村庄的上空,飘荡着透亮的云层。
小时过鲁苏界河绣针河去赣榆,不过十里八里地,当地的方言已与我家乡大不同,语速稍快就难以听懂,这有用字用词的差异,语调特别是尾音的不同也很大。在古城村,我最先预备的是掺杂了家乡味的普通话,没想到老人听来全然没有障碍,包含字词、语调,都和日照特别是莒县极似。
突然想到,此地当年为莒城,说的就是莒语啊。赣榆的方言和山东更接近,日常交流和风俗习惯上,也与莒县有更多吻合。赣榆偏北,离山东近得多,去日照比去连云港还方便,更偏北方性格。几位老人也说,这里的先祖就是地道的莒人。这归属感和心理认同,真令人称奇。
浩荡的遗迹渐渐湮没,记载少有留存,时空久远、庄严矗立的古城,残砖断瓦、黄土堆里,多少官尊邦国之柱石、望重士林之羽仪不再,多少文功武略不见踪迹,多少人间烟火气随风而逝,多少文人墨客的吟咏不见只字片言——然而,这些貌似不见了的文化,以近乎神祇之力流布,以基因之力存续血脉上游。
历史从未死去。自春秋起,堆垛的云烟似乎从未在此散去,在这一跨越时空的经纬上翻页2500余载。
与祝其有关,曾发生过一起重大外交事件。这一事件因与孔子相关而格外引人注目。
“十年春,及齐平。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春秋左传》)孔子与祝其缘分颇深,城北夹谷山上发生过齐鲁会盟这一重大事件,孔子以大司寇身份并作为鲁国司仪参与。夹谷山由于事先有文事武备,加上孔子有应变能力,挫败了齐国的劫持阴谋,索回了鲁国被齐国侵占的土地,鲁国取得了外交的重大胜利。
古祝其原城为子母城,大城长方形,边长500米,城内375亩;小城在大城西北角,长方形,城内面积45亩。大城外有护城河。20世纪70年代,因修建水利工程古城翻水站,祝其城损毁,现古城翻水站东有竖碑一块,上书“汉城遗址”。现古城村党群服务中心主楼就坐落在古城护城河河床之上。
在古城翻水站管理所门外,遇一六旬菜农,听我们问祝其城的具体位置,当即刹停了三轮车,“这不,这一带就是。”在翻水站东北角,他大尺度地比画了一个圈:“小时城墙老高,拾个瓦片往上扔,也就扔到一半高。”说到这里,他来到路旁的地里踅摸,意在寻个瓦片,显见这一行为随机发生。年代这么久了,我正寻思哪有这么容易,没想到他当即从抬脚处寻到了一小片。“地里随处可见,早先更多。”同行的曹汉华大受启发,很快也找到了一块缸瓦片,足有30厘米见方。
“翻水站底下全是红土、红石,不能搞建筑,这红石跟山东那边的不一样,山东的里面没有石胆,这个有石胆。城墙是土城墙,翻地翻到一米多深,全是一开始建古城的瓦片子,用土烧出来的。对,就这个,当地下湖干活用的这个锹,沾了泥巴,随手就用这小瓦片清一下,称手。”这样的瓦片子,日照话叫瓦碴儿,小时还拿来打水漂。
在古城石碑一侧,遇到一92岁老人,耳朵稍背,表达却清楚:“城楼有五十多米高。”“顺这下北。记事的时候,到北边就没有了,小时进去玩,里面就没什么了。第一道城距离这里不近乎。”
在翻水站的大坝一侧,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介绍:“奔七十的对城墙印象比较深,那边的南北大街,有片菜园就是个城墙底子,再往西还有片小麦地都是的。”
《水经注》“游水”条中多次提及:“游水又北历羽山西”,“又北经祝其故城西”。游水流经城西,自西南流向东北,经城头、土城、龙河,在柘汪入海。古游水事关祝其城、计斤城和纪鄣古城,曹汉华当日多方寻觅古游水的踪影,未有确凿发现,但收获还是有的,听两位老人指着一大片庄稼地说:“那下面有很宽很厚的沙层。”难道是古游水的一截淤埋的河道?“你问往西哪个地方的沙子最多最好?河沙如今得到村的西头,村的那个中心街往西走有个大桥,大桥底下那块。再往西走,就到了山东的河沿下,比江苏河里的沙还深,村里的河小,山东的河大。”
计斤城
计斤城在赣榆塔山镇政府驻地土城村,有三处古城遗址,分别位于村东、村西南角和塔山小学院内。
2700多年前,计斤城是春秋时期莒国的都城之一。莒国初都计斤城,后迁都至莒县,传23世,其中在计斤城近300年。公元前221年,秦设琅琊郡,莒为县,即计斤县。西汉改名为计斤城。
《春秋·隐公二年》: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计斤),后徙莒。
据县志载:土城为棋盘街,分南北四条街、东西四条街。墙外是6米宽的环路,路外是近40米宽的环河,河架吊桥。城墙顶宽4米,城墙底宽27米,东西南北都有城门,门为拱形,城嵌青砖,城上有楼,四角角楼。护城河紧靠城墙外侧,宽度50米,深3-5米。当年城墙完好时,界内72个村的村民,遇战乱都能到城内暂住,各吃各水,因此城内有72眼水井。听老人讲,小时城墙很长,孩子们常在城墙上跑来跑去,还有人在城墙上骑自行车回家。
土城周边曾出土箭镞、剑、矛、戟等文物,不禁令人遥想古战场的厮杀场景。
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土城村南部汉墓出土过国家一级文物仪杖,楠木杆,尾端错金铜锻,铜上饰有错金银云气纹,总长216.8厘米,直径3厘米。仪仗,也即手杖,也称扶杖或扶老,是年龄、身份的象征,与尊老、敬老密不可分,凸显了道德的温馨。
现存残墙的夯土多含石英,两面用夹板,中间用绳连接,一层层夯上去,当年系绳的绳眼清晰可见。20世纪30年代,城墙仍在,到了70年代初,城墙及城门大部坍塌。如今的计斤门为2012年重建,门洞有三,只是位置规划在古城墙以外了。
塔山中心小学里的计斤城城墙遗址
在村东一处城墙的东南角,最值得观赏的是黄土夯就的一截断面,绳索腐烂后的绳眼、夯层清晰可见。
当日幸运,遇到一位在外地工作、利用周末返乡的医生,家就在附近的巷子里,得知我们的来意,十分热情:
“原来有条护城河,这是东南角。小时候,有个二磴台。
“原来的莒国说是在这里。距离这里最多二里地有大莒城、小莒城,大莒不大,小莒不小,不是土城村。村里没留下什么,遗址什么的都没有,只有个庄名,真正的县城在这里。这边早的时候叫计斤县城。
“护城河都填塞了。小时城墙都在,城门记不着了。这个是南墙。计斤城方圆应是两公里,东到西、南到北都是两公里。城墙带的台阶有那么宽。村里有个九十多的老人能讲出很多故事。小时看那个挖土的能挖到罐子,泥的,很薄,一砸就碎。还有个奇事,城墙土在这方圆几十里地没有,应当是从别的地方运来的。地下基础也是如此,跟这边的土不一样。这个截面立了多年,就是倒不了,有时下雨、上冻会塌掉一点。盖房没砖,土房就用这个土,不用筛,不怎么处理,直接夯筑就行。2021年镇里来围起来的,镇里的文化站常过来拍照,传给上级部门。”
我们接着去了塔山中心小学。学校坐落于子贡山下、塔山湖畔。校园里有计斤城最大的一段古城墙遗址,在校门口就可以看到遗迹,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上书“汉代土城墙遗址”。
塔山中心小学里的计斤城城墙遗址
赫然呈现在眼前的是:如卧龙盘踞、长约一百五六十米的城墙上,现有包括柘树在内的野生植物300多种,全貌巍然壮观。城墙由黄土夯筑而成,南京博物馆专家的检测表明,这种砂壤土黏性大,透水,掺杂了大量的石英,夯土时把黏土炒热,再加上熬制的糯米浆一起搅拌,砖石一样坚固的效果就有了。
作为传统文化教材,校园内的遗址,活了。
盐仓城
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盐仓为汉赣榆故城。”《江南通志》也记载:“汉赣榆,今县东北三十里赣榆古城是也。”
盐仓城位于赣榆海头镇西北4公里处,龙王河北岸,毗邻石桥镇,东临黄海,南枕古游水。春秋时,莒国在盐仓城置盐官,管理盐业生产,盐仓城即为后来淮盐之源头,是两淮盐业最早的盐务管理机构。
据载,盐仓城的城里周长8里,城墙顶周长10里,城外墙周圈12里。正方形的盐仓城,边长2里。城墙的宽度可并排跑10匹马。城外有护城河。
盐仓城城墙为夯土,使用的黏土、沙子,称得上绿色、环保,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对盐的储存非常有利。
盐仓城西北角有一处海头镇立的石碑,上书“盐仓城遗址(含庙台子遗址)”,立碑时间是2021年11月18日。上边还有相涛、王民善两位责任人的名字、手机号及监督电话,显见这保护是动了真格的。此处名之为上庙墩,位居盐仓城内,有三米多高,上有庙、观、庵等建筑。原来分为上庙、下庙。下庙遗址据当地老者说有四十亩之大,气势森然,相传唐朝大将尉迟敬德随唐王东征,得胜凯旋后,曾在此亲自督修庙宇、殿堂。这会儿覆盖的全是麦苗,小麦长得过旺,有点像是初春的长势。
盐仓城城墙遗址
在东南角瓦片堆积层的高处,层层叠叠的,夹杂的陶片汉砖、绳纹瓦片特别多,还有小一点的瓮罐,疑似坍塌后的堆积。曹汉华在这周边发现了六片较大的绳纹瓦片、云纹瓦当。
城墙的根基泛着盐渍的痕迹。在城墙的东北角,有塌下来的城墙土块,踩一脚觉得硬如石块,水是泡不透的。
盐仓村东面的城墙几乎没有了,城墙就在高速路一侧,二十多年前修高速时,挖出大量铜钱,从那之后,出台了不允许随意搞建筑的规定,尤其是稍高一点、需要深挖地基的建筑。
盐仓城南有城墙遗址,连绵一二百米,高两三米。城墙土是从外地经运河运来的。城墙上可以看到小洞,前几年有同济大学的教授考据,这是当年灌注钢水、铁水的,为的是稳固城墙、坚定城墙的恒心。
遥想盐仓城和盐河口的灯火又亮了一夜。风起,浪有了些层叠的喧哗,昨夜就堆垛了满仓的盐船,呼吸多了些粗重。又有盐船就要起航了。天幕上仍闪着光泽如盐的星光,有着特有的辨识度。
盐河,一条浸满了盐分的大河,以盐分起伏河床的大河,是苏鲁南北相连的河道,然后经游水、入淮河,经黄河(故道)西去,用船运入皖豫晋陕,运往四面八方。
盐仓城最终衰落了。然而,作为一座历史上盐值满满的城,曾经堆积如山、银浪滔滔的盐城,盐之魂早已融进了古城的根基和城墙,融进了文化的血脉。
编辑:徐征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