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有什么办法能继续享口福?| 11·14联合国糖尿病日
新黄河  2024年11月14日

新黄河记者:苏珊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很多人说,糖尿病是富贵病,是吃出来的疾病。所以患病后,就有病人说:“得了糖尿病太不幸了,什么都不能吃了。”对此,内分泌科专家表示,血糖升高,不是什么都不能吃,而是没啥不能吃,但是要会吃,会搭配,学会做自己的营养管理师。

不疼不痒,半数人不知自己得了糖尿病

每年,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济南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都会举行世界糖尿病日义诊活动。为什么每年都要这样持之以恒地义诊?该院内分泌科主任刘秀枝坦言,因为对于糖尿病的防治来说,除了科学治疗,宣教也非常重要。所以要苦口婆心地、源源不断地为糖尿病鼓与唿,让正确的糖尿病生活方式一点点浸润到患者以及其他人群的心里去,从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防控疾病。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糖尿病已越来越多走进人们的生活,在大家印象里,上了年纪十有八九逃不过糖尿病的侵袭,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患上了糖尿病。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每10个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每5秒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从2011年到2021年的10年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从9000万增加到了1.4亿,增加了55.56%,其中约7283万名患者没有确诊,也就是说不知道自己患病的比例高达51.7%,超过一半人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另一种引人关注的趋势是自2008年以来,糖尿病在年轻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刘秀枝介绍,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所以如果人们出现上述症状时,要关注自己是否患了糖尿病,早发现早治疗。

有超重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的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一定要倍加注意。但患了糖尿病,不疼不痒,这让很多患者无所顾忌,照常该吃吃该喝喝,不想动就不动,但这是不对的。因为糖尿病虽然本身看似没啥痛苦症状,但它引发的并发症是真正的“凶手”——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非死即残,是不是很怕怕?

不是什么都不能吃,要学会怎么吃

刘秀枝说,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由于疾病本身的进展性发展及对身体各个器官带来的伤害,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饮食、运动等方面的管理。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她表示,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而关键的治疗。中医理论认为,“此肥美之所发也”,认为膏粱厚味是发病之重要原因,所以饮食控制是治疗的关键。

“我必须吃很少的主食,只有饭吃得少了,血糖才能降低”“糖尿病专用的无糖食品可以想吃多少吃多少”“注射胰岛素了,饮食不需要控制了”……在“糖友”里,会有这些说法,那这是正确的吗?得了糖尿病到底应该怎么吃呢?

对此刘秀枝表示,这些说法其实都是错误的。得了糖尿病,不是什么都不能吃,而是要学会怎么吃。先从做菜说起。做菜最好选择蒸、煮、炖、汆、拌等烹饪方式,这样做出的饭菜比较清淡,尽量少吃或不吃煎炸食品,可以多吃些素食,如各种青菜、菌类、豆制品等,这些食品纤维素高、热量低,可以增加饱腹感,而且营养丰富。肉蛋鱼等蛋白质类食物适当摄入对身体是有益的,烹饪时注意控制糖等调味料的使用量就可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糖尿病肾病患者不适合吃豆类等植物蛋白,会加重肾脏负担。三餐要定时定量,与降糖药物密切配合。

有些糖尿病患者不敢吃水果,认为水果大部分都是甜的。其实,这要根据自身的血糖情况来定。如果血糖过高,以含糖量较低的黄瓜、西红柿等代替水果是不错的选择。吃水果要选择合适的水果、合适的时间。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建议两餐之间加水果,如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左右,应当尽量选择含糖分低的水果,如草莓、樱桃、猕猴桃、柚子、橙子、苹果、梨、火龙果等,量也要严格控制,如半个苹果,二分之一个橘子等。水果不可大量食用!不要在餐后立即吃水果,以免因连续摄入过多的糖,使胰岛的负担加重,造成餐后血糖升高。

有人说,无糖食品专门给糖尿病人准备的,可以放心吃了。非也!所谓的“无糖食品”,只是不含蔗糖而已,但是含有甜味剂,虽然FDA批准甜味剂在糖尿病人中使用,但糕点毕竟也是粮食做的,有些糕点还含有大量的油脂,吃多了同样会升高血糖,所以所谓的“无糖食品”也不能随便多吃。

刘秀枝说,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讲究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调养中,比降糖药物更加重要。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可以适当进食苦瓜,冬瓜皮,荷叶,桑叶,芹菜,洋葱等食物,达到清肝健脾、养阴润肺、清利湿热之效,从而有效调节血糖。总之,要合理搭配,即保证营养,又不至于造成血糖太大的波动。那么,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我们可以每天保证1袋250ml的牛奶、1个鸡蛋、200—250g碳水化合物、肉类150g或鱼类300g、500g蔬菜,并做到粗细搭配、少食多餐、少油少糖、七八分饱。

运动治疗也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但对于合并有不同并发症的患者运动方式各有不同。如心血管病患者,可每日散步30分钟,较为肥胖的患者,可每日坚持1小时运动量,如打球、跑步、爬山等。对于合并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或者年龄较大的患者,可以做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舒缓运动。运动时长以能够耐受为原则,一般30分钟左右。

中医降糖,这个代茶饮可以了解一下

除了“管住嘴、迈开腿”,正规的药物治疗也非常必要。刘秀枝说,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种类繁多,患者病情不同,并发症不同,选择的降糖药不同。降糖药物种类繁多,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选择适合的降糖药。除了二甲双胍这些西药外,几千年来,古代中医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许多中药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可以达到理想的降糖效果,同时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如桑叶10g,黄芪10g,黄连5g,沙参10g,代茶饮,既可以降糖,又可以改善患者乏力口渴症状。

另外,很多药食两用的中药,具有良好的辅助降血糖的作用,如山药健脾益气、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乏力症状,同时又可作为碳水化合物补充,患者可以进食。枸杞、葛根可以直接食用或各用30g炖汤食用,达到健脾益气降糖之效。

刘秀枝表示,还有很多患者存在对打胰岛素的抵触,认为胰岛素是糖尿病到了晚期以后最后使用的有效药物,一旦开始使用胰岛素就意味着病情非常严重了。其实这个认知是错误的,是否需要注射胰岛素,是取决于个人的病情的,是因人而异的,而且病情的严重的程度与是否注射胰岛素没有绝对的相关性。

同时监测是糖尿病防治的重要环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黏度、尿微量蛋白的定期检测,对于血糖及并发症的控制非常重要,但很容易被人忽视。日常监测血糖可以掌握血糖波动情况,检测治疗方案是否合理有效。患者可以监测完整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h、夜间10点、凌晨3点)来观察血糖水平,对降糖药物进行综合预测,从而规范调整。糖化血红蛋白建议三月监测一次,血脂、肝肾功能、凝血情况、尿微量蛋白用于评估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建议半年监测一次。

编辑:曹梦佳  校对: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