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Hp),需要治疗吗?| “医”点就透
新黄河  7小时前

新黄河记者:孙镇镇  

在消化内科门诊,常常会遇到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疑惑:医生,我做了呼气试验,结果显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但我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需要进行杀菌治疗吗?日前济南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周玉萍为大家解疑惑。

那么,无症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需要根除治疗呢?

首先,无症状当然“不等同于”无风险,胃镜检查很关键。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我国高发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约50%的人群携带该菌。尽管多数感染者没有症状,但该菌对胃黏膜的持续性损害可能导致胃炎、溃疡、胃癌以及其他类型的胃黏膜病变。因此,结合最新研究证据和临床实践,需要对无症状感染者进行胃镜检查以评估黏膜状态,并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避免延误病情。

一、无症状感染:胃黏膜的“隐形破坏”

1.无症状感染者的潜在风险

大约70%的Hp感染者没有典型症状,但细菌却在“悄悄”地持续破坏胃黏膜,引发慢性炎症,甚至部分患者会逐步进展为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等癌前病变。

有研究数据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可胃癌发生风险降低40%-50%。

2.胃镜评估的必要性

单纯地依赖症状或呼气试验结果可能遗漏胃黏膜的早期病变。胃镜可直观观察黏膜炎症类型、程度、萎缩范围及癌前病变(如肠化生、异型增生),还有一部分患者,因之前服药等因素导致呼气试验结果假阴性、假阳性,胃镜检查可以通过对其胃黏膜的观察,更准确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现感染的表现。

二、胃镜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典型表现及临床意义

1.活动性感染的直接征象

弥漫性发红:胃底腺区域广泛充血,反映黏膜炎症活动性,Hp阳性率高达80%以上,除菌治疗后,弥漫性发红可减轻或消失。

黏膜肿胀:其是Hp现感染胃黏膜的重要内镜表现,黏膜肿胀在组织学上主要呈现黏膜炎症细胞浸润与水肿,除菌治疗后,黏膜水肿情况可改善。

鸡皮样改变:多见于胃角及胃窦部,一般初次感染Hp导致的过度免疫应答所致,在病理学上,主体是淋巴滤泡增生。Hp感染导致的这一类型的黏膜改变,需要特别警惕胃癌的发生。

此外,皱襞肿大、蛇行以及增生性息肉也大多是Hp现感染的征象。

2.提示Hp感染阴性或根除后的特征

规则集合静脉(RAC):胃体部呈规则排列的细小红点,提示无Hp感染。

斑状发红:除菌后的胃黏膜也可见斑状发红,有时可见胃体有大范围的地图状发红,有报道认为,除菌后斑状发红呈斑点状,与肠上皮化生相关,认为是Hp既往感染的重要表现。

三、Hp感染结合胃镜下征象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1.高危病变必须根除,胃镜检查发现如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鸡皮样胃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等高危病变,必须进行根除治疗。

2.胃镜观察黏膜现感染的其他征象胃镜下观察存在如黏膜发红、黏膜肿胀、皱襞肿大蛇行等征象,建议根除治疗。

3.胃癌家族史,特别是一级亲属有胃癌病史者,即使无症状,胃镜下尚未见现感染征象,也建议根除治疗。

由此可见,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治疗不应局限于“症状驱动”的传统模式,而应转向“胃镜引导”的精准医疗。通过胃镜评估黏膜状态,能够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干预、阻断胃癌的发展进程。我们要时刻牢记“无症状≠不治疗”的概念,综合分析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及胃镜下的胃黏膜征象,给予规范化治疗,守护我们的胃健康。

编辑:孙菲菲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