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韩明丽
在刷手机、看文章时,你是不是经常看到这样的说法:“自卑是因为原生家庭不好”“总是讨好别人,都怪原生家庭”?在心理咨询室里,也有不少人拿着这些观点,把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困境,都一股脑地推给原生家庭。但这种简单的归因,可能正让我们陷入一种“心理懒惰”。
有位32岁的职场人,总是被焦虑折磨得崩溃大哭。在咨询时,他一直说:“都怪我爸,从小就逼我做到完美!”可当咨询师问他:“要是你爸突然消失了,你的焦虑就会好吗?”他一下子就愣住了。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维吉尼亚·萨提亚于1951年提出来的,本来是用来分析家庭互动模式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情感。可这一概念传到国内后,在传播中就慢慢“变了形”。西方强调个人主义,而中国家庭讲究责任和义务,把西方的理论直接套在中国家庭上,就冒出了“父母皆祸害”这样极端的说法。以前豆瓣有个“父母皆祸害”小组,很多内容把原生家庭说得好像只会带来伤害,完全忽略了中国家庭里复杂的情感和传统。
“原生家庭”概念刚火起来的时候,相关的书和课程特别赚钱。有些心理咨询机构推出的“原生家庭创伤疗愈”课程,一场就要上万元,形成了一条赚钱的产业链。心理学说的是“原生家庭有影响”,到了网上有的论调中就变成了“原生家庭决定论”。像“父母打压孩子,孩子肯定自卑”这种简单粗暴的观点到处都是,却没人提基因、社会环境、个人选择这些重要的影响人的因素。
其实,大家这么爱用“原生家庭”来解释问题,也是因为社会变化太快,不同年代的人想法差太多。年轻人用这个概念反抗传统和权威,却不小心掉进了“怪父母—可怜自己—啥也不想做”的死循环里。
总把问题怪在原生家庭上,会掉进这些坑里:把复杂生活简单化,工作不顺利,可能是因为能力不够、市场不好、运气差,可有人就只盯着小时候父母的教育方式;给自己找借口不改变,在人际关系里总是出问题,不去反思自己,反而怪原生家庭,结果就错过了成长的机会;让伤害一直传下去,在争吵不断的家庭长大的人,如果觉得自己肯定也会这样,那在自己的新家庭里,可能真的会重复同样的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默里·鲍温提出的“自我分化”理论,就像一把钥匙,能帮我们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实现心理独立。
鲍温把人的心理发展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我位置” ,就是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被别人的情绪左右。比如,父母批评你时,你能冷静地说:“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但我有自己的打算”,而不是立刻顶嘴或者一味讨好。另一方面是“情绪融合”,指的是和家人的关系太“黏糊”,没了自己的边界,情绪完全被家庭气氛影响。就像有的人成年了,被父母说几句,就会抑郁好久,或者为了让父母开心,放弃自己的幸福。自我分化就是要减少这种过度的情绪融合,强化自我位置,这样既能和家人保持亲密,又能理智地做决定。
想要实现自我分化,可以试试这些方法。遇到事情,先分清这是自己的情绪,还是被别人影响的。比如生气的时候,问问自己:“我是真的因为父母的话生气,还是因为自己没达到目标才生气?”还可以记录下那些让自己情绪波动大的事,看看背后有没有原生家庭的影子。父母指责你时,别急着反驳或顺从,可以用平和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态度。比如,别说“你们根本不懂我!”,而是说“我知道你们担心我,但我有自己的考虑。”要是感觉快被情绪控制了,先离开一会儿,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
别总想着改变父母,接受他们的不完美,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和父母沟通时,别再用小时候讨好或者对抗的方式,而是像两个平等的成年人那样交流,比如直接说:“我希望我们能尊重彼此的选择。”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建立健康的相处方式。比如,和伴侣约定不把孩子卷进两人的矛盾里,用积极的方式和孩子沟通。还可以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孩子:“虽然我小时候家庭有问题,但我选择用不一样的方式生活。”
自我分化的终极目标,是既能和家人亲近,又能守住自己的边界。爱父母,但不用为他们的情绪负责;感谢家庭的养育,但不被它限制人生;承认过去的影响,但用现在的选择改写未来。
原生家庭确实会影响我们,但它绝不是人生的“判决书”。真正的成长,是通过自我分化,从和家人“情绪绑在一起”,变成一个理性、独立的人。别再一直纠结“父母为什么这样”,多想想“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原生家庭的过去,就不再是困住我们的牢笼,而会变成我们了解人性、成长蜕变的起点。(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