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苏珊
“以前看脱发,30岁算年轻患者,45岁后才开始明显掉发的中年人很常见。现在呢,一上午门诊,20-30岁的年轻人能占很大比例,还有不少40岁不到的中年人,就说头发比十年前稀了一半。”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孟丽亚感慨道,曾被默认分年龄段的脱发问题,如今正悄悄打破边界:年轻人也开始遭遇发量焦虑,中年人则发现生理性脱发的年龄提前了。从二十出头到四十多岁,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在为“掉头发”发愁,脱发危机早已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困扰。
先搞懂,正常掉发和脱发的分界线
“每天梳头都掉一把,我是不是要秃了?”这是孟丽亚坐诊时,时常听到的疑问。其实,头发和人一样有生命周期,要经历约3年的生长期、约3周的退行期和约3个月的休止期,正常情况下,处于休止期的头发会自然脱落,再被新头发替代,形成循环。
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了异常脱发?孟丽亚给出了明确标准:每天掉发70-100根属于正常范围,哪怕洗头时地漏上积了一小绺,只要没超量、持续时间不超过2-3个月,就不用过度焦虑。比如长发女性,一把头发看着蓬松,实际计数可能只有50-60根,完全在正常生理范围内。
但如果出现三种情况,就要警惕异常脱发了。一是每天掉发超100根,且持续3个月以上,比如梳头时梳子上缠满头发,吹干后毛巾上满是发丝。二是头发明显变细软,原来粗硬的头发,现在轻轻一扯就断,发尾还容易分叉。三是出现局部稀疏,年轻人多是两鬓角后缩、发缝变宽,中年人则可能头顶头发变薄,甚至能看到头皮。
脱发“扩龄”,年轻人多、中年人早,问题出在哪?
“我才26岁,怎么头顶头发越来越稀?”在读研究生小周(化名)去年找到孟丽亚时,正为脱发问题困扰不已。她说备考期间每天熬夜到凌晨2点,三餐靠高糖外卖解决,半年后理发时,理发师随口一句“你发量比上次少了”,才让她惊觉不对劲,原来能扎紧的马尾,现在松松垮垮,发缝也宽得能看到头皮。
而42岁的张先生,则是另一种情况。他最近发现洗头时掉的头发比以前多了一倍,发际线也比三年前后移了不少,“以前觉得脱发是50岁以后的事,现在每次梳头都要盯着镜子看半天”。经检查,小周是典型的雄激素性脱发,张先生则是生理性脱发提前,叠加长期熬夜、应酬多的影响。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年发布过一组数据,我国差不多有2.5亿人被脱发问题困扰,平均每6个人里就有1个。更让人担心的是,30岁以下脱发的人占了总数的近70%,26到30岁的年轻人占比尤其高,约有41.9%。
为什么脱发会“扩龄”?孟丽亚认为,首先是激素与遗传因素,雄激素性脱发和遗传关系密切,如果父母有脱发问题,子女出现脱发的概率会显著增加。男性因为体内雄激素水平较高,脱发通常更明显;女性虽然雄激素含量低,但毛囊对激素更敏感,治疗起来难度反而更大。其次是不良生活习惯,熬夜、高糖高脂饮食、过度吸烟饮酒,被称为“脱发三杀”。除此之外,频繁烫染、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精神压力大等,也会加重脱发问题。
其实年轻人的脱发,大多是 “可逆转” 的。孟丽亚说,门诊中 80% 的年轻脱发患者属于休止期脱发或轻度雄激素性脱发,只要及时调整习惯、科学干预,就能改善。
失去的头发,还能再长回来吗?
孟亚丽说,脱发分多种类型,头发是否容易再长回来,要分类型。临床中最常见的是雄激素性脱发,占所有脱发患者的60%以上,最新数据显示男性患病率达21.3%,女性为6%。男性多表现为两鬓角后缩、头顶变秃,女性则是发缝变宽。这种脱发是毛囊对雄激素敏感导致的,早期干预,如外用米诺地尔能延缓脱发,让头发变粗变密,但如果毛囊完全萎缩,就很难再自然长出头发。
其次是休止期脱发,多由产后、手术、压力大、节食等因素引发,表现为短期内头发大量脱落,但毛囊并未受损。孟丽亚解释,这种脱发只要去除诱因,比如调整作息、补充营养,2-3个月后头发就能逐渐恢复,基本都能重新长出来。
还有斑秃,俗称“鬼剃头”,表现为头皮突然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秃斑,与精神压力、自身免疫相关。约70%的斑秃患者无需特殊治疗,6-12个月内就能自愈,头发会重新长出来。少数严重患者,如全秃、普秃需激素治疗或光疗,大部分也能改善。
最棘手的是疤痕性脱发,多由烫伤、感染、自身免疫疾病导致,毛囊会被疤痕组织替代,彻底坏死。这种脱发一旦形成疤痕,头发就很难再自然长出,只能通过植发改善,但前提是枕部有健康毛囊可供提取,且中年人毛囊功能减弱,植发效果可能不如年轻人理想。
还有一种是中老年人遭遇的生理性脱发。很多中老年人觉得“年纪大了头发掉是正常的”,但孟丽亚解释,毛发生理性衰老虽从25岁就开始,可明显脱发一般在40-45岁后才会出现,到了60岁以后会更明显,头发慢慢变稀疏、变细软,生长速度变慢,但不会完全掉光。这种脱发是身体自然衰老的表现,毛囊功能逐渐减弱但并未坏死,所以还能长出新头发,只是新头发会比年轻时更细、更少,“就像老人皮肤会变薄一样,头发也会‘变弱’,但不会完全不长”。不过如果老人掉发突然变多,或出现局部秃斑,可能是叠加了疾病或不良习惯,不是单纯的生理性脱发,需要及时检查。
避坑!大多数防脱产品是“智商税”
“我天天喝黑芝麻糊、用生姜擦头皮,怎么头发还在掉?”在门诊,孟丽亚经常遇到依赖“民间方法”的患者,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到七十多岁的老人都有。其实很多偏方并非完全没用,只是大家常因用法不当或过度依赖,反而没达到效果,甚至伤了头皮。
比如很多人靠吃黑芝麻补营养,孟丽亚说,黑芝麻确实含微量元素,对毛囊有一定好处,但过量吃会导致油脂摄入超标,反而可能加重头皮出油。正确的做法是将这些食物融入均衡饮食,年轻人多搭配鸡蛋、牛奶、鱼虾等优质蛋白,中年人减少高油高糖,老年人选易消化的豆腐、鱼肉,再搭配菠菜、坚果,才能给毛囊全面营养,而不是单靠某一种食物突击补充。
生姜擦头皮也是常见方法,生姜中的姜辣素能暂时刺激头皮循环,对部分人有辅助作用,但直接用生姜片反复擦头皮,很容易导致头皮过敏、发炎,反而损伤毛囊。她提醒,如果想尝试,最好先在耳后皮肤测试,确认不过敏后,少量涂抹在头皮,且频率不要太高。更安全的方式是每天用指腹轻轻按摩头皮5分钟,老人动作轻一点,同样能促进循环,还不用担心刺激。
还有人尝试微针生发或针刺头皮,孟丽亚解释,正规医疗微针确实能通过轻微刺激促进头皮血液循环,帮助药物吸收,但自己用粗针或频繁操作,很容易扎伤头皮、引发感染。如果想做微针,一定要在医院或正规机构,由专业人员用医用细针操作,根据头皮情况控制频率,不能自己随便尝试。
关于防脱洗发水,很多人觉得坚持用就能根治,其实洗发水停留头皮的时间只有1-2分钟,主要作用是清洁,无法深入毛囊达到防脱生发的效果。不过选对洗发水能改善头皮环境,头皮出油多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可选控油、抗炎款,老人皮肤敏感就选温和保湿款,但不能指望它生发。如果脱发明显,还是要在医生指导下用米诺地尔等临床认可的药物,坚持3个月以上才会见效。
如何护发?也许你不知道头发也需要防晒
那么日常应如何养护头发呢?孟丽亚表示,其实从日常洗头到梳头,做好这些细节,就能给头发加分。
首先是洗头,很多人纠结洗头的频率,其实洗头没有统一标准,关键看头皮状态。油性头皮的年轻人、中年人,每天分泌的油脂多,若不及时清洁,油脂会堵塞毛囊,反而加重掉发,所以每天洗1次没问题;干性头皮或老年人,皮脂腺功能减弱,2-3天洗1次即可,避免过度清洁带走头皮水分,导致头皮干燥、瘙痒。洗头时的手法更重要。正确的做法是用指腹轻轻揉搓头皮,从额头向头顶、再到后脑勺,慢慢打圈,既能清洁油脂,又能按摩头皮、促进血液循环。水温也要注意,别用太烫的水,建议37℃左右,接近体温,过热的水会刺激头皮,破坏头皮屏障,让头发变得脆弱易断。洗完头后,用毛巾轻轻吸干水分,别用力揉搓,避免毛鳞片受损,让头发更顺滑。
除了洗头、日常的一些小习惯也会影响发量。年轻人喜欢频繁烫染头发,追求不同的发型,偶尔烫染没问题,但别太频繁,建议每年不超过2次,烫染剂中的化学成分会损伤毛鳞片,让头发变得干枯、毛躁、易断,甚至刺激头皮,引发过敏、炎症,加重脱发。如果烫染后头皮不适,要及时用温和的洗发水清洁,必要时就医。
中年人、老年人平时梳头也要注意。别用太密的梳子,尤其是头发湿的时候,头发处于脆弱状态,密齿梳容易拉扯头发,导致断发、掉发,建议用宽齿梳,从发尾开始慢慢梳理,再梳到发根,减少对头发的牵拉。如果头发较长,扎头发时别扎太紧,尤其是马尾、丸子头,长期紧绷会拉扯头皮,导致牵引性脱发,让发际线后移。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头皮防晒。不管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长期日晒会让头皮老化,损伤毛鳞片,让头发变脆、易断,尤其是夏天紫外线强,出门时可以戴帽子或打伞,给头皮遮阴。如果是户外活动时间长,也可以在头皮上轻轻涂抹一点温和的防晒产品,避免头皮被晒伤。
编辑:杨子梦 校对:杨荷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