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冯子莹 史春勇
“每个人都有一架属于自己的纸飞机,它是风里藏着的诗,是云里蕴含着的梦,是飞向太阳的小秘密。”济南市市中区泉润学校小学部美术课上,面对表现自己心目中的美好瞬间这一主题时,“扔纸飞机的瞬间”成为同学们会心一笑的“共识”。通过动态观察总结、泡沫塑形实践探究、衣服褶皱质感模拟、重心稳固设计等解决一系列创作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当作品成功在上新街区展示的时候,就像纸飞机迎风脱手的那一刻,“飞吧,我的纸飞机!”
美术课上,老师带大家折纸飞机、扔纸飞机,观察不同孩子发力时的肢体变化——有的踮脚后仰,有的眉眼皱起,手臂甩出时衣角会被带起弧度。学生们蹲在地上速写动态,最终选定一个“右腿微屈、左臂后摆、纸飞机刚离手”的瞬间。艺术创作不怕失误,重要的是学会把问题变成特色。用泡沫雕刻肌肉时,一个学生用力过猛,把“小腿”削出个大坑。正当他急得要哭时,小组同学突然提议:“不如把这块凹痕做成裤腿褶皱?”大家就地取材,用碎泡沫片粘成布料堆叠的形状,再用热胶固定,意外让“运动裤的质感”更逼真了。
涂抹石膏绷带时,两组学生因“先缠手臂还是先裹躯干”争论起来。一组认为“从局部到整体更精细”,另一组坚持“先搭框架更稳固”。老师没直接评判,而是让他们分别在两个骨架上实验。结果发现,先做躯干的小组因整体重心不稳,后期调整费了很大工夫;先做手臂的小组则遇到衔接缝隙过大的问题。最后大家混合两种方法,总结出“先固定核心躯干,再分层叠加四肢”的方案。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得到真知,这就是团队合作的魅力所在。
用真衬衫做褶皱时,布料总不服帖,尤其是领口处反复滑落。一个女生灵机一动,剪下旧丝袜的袜筒,裹在泡沫脖子上做“皮肤基底”,再用针线把衬衫领口缝在袜筒上。这个“土办法”不仅解决了贴合问题,丝袜的弹性还让领口褶皱更自然。孩子们调侃:“原来雕塑也要穿‘打底衫’!”
最后涂白漆时,一个学生不小心抹到了自己脸上,逗得大家笑成一团。老师趁机提议:“不如每人在掌心来一点,按在雕塑底座上?”于是,作品底部留下了一排大小不一的白色掌印,像一群“小艺术家”的签名。当阳光洒在雕塑上时,掌印边缘会折射出细微的虹光,孩子们说这是“纸飞机带来的魔法”。
制作初期,搭木龙骨骨架、钉钉子可难住了几位女老师。多亏校工师傅们赶来帮忙,他们量尺寸、锯木头、敲钉子,动作麻利又专业。在师傅们手把手指导下,零散的木料很快搭成了结实骨架,为装置立起了“脊梁”。师傅们不仅用专业熟练的技艺为作品奠定基础,更以热忱的态度和无私的帮助,让校园里最温暖的匠心传承,为这件艺术作品注入了独一无二的人文温度。
这些插曲让制作过程充满意外与温暖,正如最终作品里那个定格的瞬间——纸飞机看似轻盈,背后却是无数次调整、协作与创意碰撞的“重量”。
编辑:俞丹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