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范开云
学生在胶济铁路博物馆触摸历史印记,在书博会飞花令中对话先贤,在社区井盖上绘制红色故事……在济南市历下区弘毅小学,思政教育不是孤立的课程,而是流淌在校园每个角落的基因。
面对思政教育“内容抽象化”“方法单一化”“协同碎片化”的共性难题,学校以“弘爱求实,毅行致远”为核心理念,打造“一心一‘毅’弘‘红色精神’”品牌,构建“课本出发—校本延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四维一体育人体系,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提供了鲜活样本。
深挖12册教材的“红色基因图谱”
让英雄从铅字中“活”起来
面对“红色精神如何贴近儿童”的时代命题,弘毅小学选择了一条“务本立道”的路径——回到学生最熟悉的教材,让英雄从铅字中“活”起来。
据济南市历下区弘毅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卉介绍,自2022年起,学校先从语文教材入手,系统梳理12册语文课本中的20篇红色篇目,如《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十六年前的回忆》等,提炼出英雄人物精神图谱,并创新推出“红毅微思政课”,通过“资源补白—故事讲述—视频录制—宣传推广”四步法,将教材中的红色符号转化为立体育人资源。
“通过录制微课,我自己首先受到了教育。”语文教师候东梅说,“当我深入研究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时,常常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这种感动在讲课过程中自然流露,能够感染到学生。另外,当他们看到微课的讲述人是自己的老师时,与历史故事的距离又进一步拉近了。”
同样,在执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时,语文教师许彤带着学生搜集李大钊狱中手稿影像,当泛黄的纸页上“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的字迹投映在屏幕上,教室陷入前所未有的寂静。“那一刻,孩子们触摸到了信仰的温度。”
现阶段,学校又利用《中华英雄故事汇》丛书,在“微思政课”中引入更多榜样人物。目前,“红毅微思政课”已录制31期,通过公众号、升旗仪式、社区宣讲等渠道覆盖学生、家长逾万人次,实现“周周有主题、人人能参与”。
在此基础上,学校围绕思政教育积极开展“跨学科”学习研究实践,进行了《悯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诗的语文+思政+科学的案例研讨,创编了融思政与科学为一体的“童心护泉脉,诗意话古今”的课本剧,荣获市级三等奖。
目前,学校已在全科课程中积极探索推进“德学相融”的教学范式。将课程的育人目标作为第一目标,深挖课程育人的结合点、融合点,采取“资源补白—情境相融—实践相辅”的基本模式,实现全学科思政、全课程育人。
精心编织的立体化“红色基因图谱”,如涓涓细流浸润童心。
从1主馆到N场域的沉浸式实践矩阵
打造395公里铁路上的行走课堂
2024年春天,胶济铁路博物馆迎来一群特殊访客。四年级学生王君杭站在“上游0616号”蒸汽机车前,举起自制讲解牌:“这个编号告诉我们,中国工人自己也能造火车!”半年前,这个男孩绝想不到自己能成为522人次的党史宣讲员。改变源于学校开发的《百年胶济路自立向未来》研学课程——这条395公里的铁路,成为最生动的思政教材。
这一研学课程,是弘毅小学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校本化落地方案构建的思政校本课程品牌之一。
据参与该研学课程研发的教师庞凯华介绍,学校专门组织了课程开发小组,深入挖掘教材中胶济铁路的思政教育结合点,在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美术、科学等科目共梳理出49个结合点,使国家课程得以校本化落地的同时,强化全学科思政的融入。“比如,数学学科将三年级上册的数字编码与胶济铁路上的数字相结合,美术学科从四年级上册的‘有创意的书’这一内容提取出‘为胶济铁路出本书’这一结合点。”
在前期系统梳理思政教育结合点的基础上,学校开发《百年胶济路自立向未来》研学课程,构建“1主馆+N辅馆”研学体系。行前,学生观看《我的1919》红色电影,手绘铁路地图;行中,在百年槐树下朗诵王尽美诗篇,在老物件展柜前聆听马灯背后的罢工故事;行后,建筑速写展、跨越时空的演讲与高铁纪录片研讨接力展开,让课本上的铅字化作可触摸的民族记忆。
“让我惊喜的是,班里的孩子甚至依据胶济铁路创编了一部情景剧。利用‘周周’一家三代与铁路的故事串联了铁路百年史。作品先后在班级、全校、社区进行展演,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庞凯华说。
在打造行走的思政校本课程外,弘毅小学还积极融合社会资源,投身于广阔的思政大天地。在第三十二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学校精心设计了“思政课进书博会”实践教学活动,孩子们手持“通关文牒”,穿梭于各个展馆之间。他们在齐鲁书社诵读孔孟经典,在飞花令擂台对诵泉城诗词,在“遇见二安”展馆书写致名士信函,在红船精神展区绘制党史人物榜样卡……这场沉浸式的文化探索之旅,让红色基因在书香浸润中得以传承,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样本。
家校社协同下的千次实践
“以红色生态圈”共育时代新人
弘毅小学的思政教育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以“请进来,走出去”为路径,构建了家校社协同的“红色生态圈”。
抗疫医生、乡村振兴带头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课堂,家长从教育旁观者变为思政“合伙人”,二百余次“家长进课堂”活动让先锋故事直抵童心。学生手持“弘毅微课心愿存折”,每宣讲一次英雄故事即可获得“虹叶标识”,兑换社区井盖彩绘权、环保倡议发放资格,累计服务超1000人次,将社会责任转化为成长动力。
学校还创新场域思政,依托历下区科技馆开发“科学+思政”课程,在社区开展创意井盖彩绘与垃圾分类宣传,联合胶济铁路博物馆打造“博物+思政”研学线路。
近三年,学校思政教育成果丰硕:学校入选华东师大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联盟校、济南市教改项目,荣获区“大思政课”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学生荣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征文”省一等奖;教师许彤获区思政精品课一等奖、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心暖弘毅”志愿服务项目获区最佳志愿服务奖。
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思政教育中得到了全面发展。“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变得更加自信了。”曾在胶济铁路博物馆担任讲解员的史慕晴说,“我不仅了解了历史,还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许多学生像史慕晴一样,在思政实践中锻炼了能力,培养了情怀,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政教育的真谛,正在于让每个孩子在触摸历史中建立文化自信,在服务社会中培育责任担当,我们将继续用这把‘弘毅之火’,照亮新时代少年的逐梦征程。”高卉说。
编辑:韩璐莹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