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侯超
虽然金元足球时代已经画下句号,但球迷们对于大牌球星的追捧却依然存在。只是,在低成本运营的周期中,名头大、实力强的外援已经很难与中超球队牵手。如何在众多“潜力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真命天子”,是每支中超球队在引援市场上的共同课题。
在有限的条件内进一步压缩成本是首要原则,在刚刚结束的夏季转会窗口中,“租借”成为中超球队最乐于接受的引援方式。特别是本土球员的转会,“老东家”不愿轻易让出所有权但阵容中却没有足够的空间,“新东家”无力支付巨额转会费但引援压力又相当巨大,一拍即合之下,这种临时性的阵容调整便成为“主旋律”,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中超俱乐部本次窗口期完成的租借类转会交易累计73笔,约占各类转会总交易量的七成,其中转入转会为31笔、转出转会为42笔,涉及的转会支出额度约49万欧元。这已经是在有限的资金条件内最大程度实现了本土球员的流动和补充。
相比之下,外援租借的难度更大,操作起来也不太顺利,于是中超诸强就把目标放在了具有“自由身”资格的球员之上,这一来减少了与国外俱乐部谈判的难度,二来也尽可能地节省了转会费的投入。
虽然联赛的整体环境仍处于回温阶段,但所幸我们看到了大多数中超球队并没有主动“躺平”,无论是争冠球队、中游集团还是保级球队,在转会市场上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是球市氛围逐渐向好所带来的结果,北京、大连、成都等城市的上座数据已经达到亚洲一流,进入球场的球迷越多,球队证明自己的意愿就更加强烈,在引援上也就不会太过吝啬。循环往复之下,球迷们有更多理由来到球场,球队的运营渠道进一步增加,引援计划也就有了充分的实施空间。
必须注意的是,当下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超球队仍会始终面临着巨大的运营压力,这是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进入新时期的必然困境。但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却不仅仅是降低成本,特别是阵容的提升和补强上,如果所有球队均自我封闭,球员流动失去动力,球队实力只降不升,联赛便失去了吸引球迷的基础。相反,即便是运营成本下滑,转会市场上还有太多路径可以选择。欧美联赛二三流水平的外援足以征战亚洲赛场,日韩联赛中已经证明身价的外援更是可以成为最稳妥的选择,毕竟,相比于亚洲其他联赛,中超联赛的运营成本还是更高一档的。
除了传统的引援渠道外,当下的中超球队亟须转换引援思路。在聚焦高水平、经验丰富的外援同时,也要把目光放在更为年轻的外援身上。一方面,他们的潜力更大。另一方面,未来有可能成为国足的归化球员。当然,这种模式的建立需要整个行业的顶层设计,在足协专注于国家队建设的背景下,联赛运营权不断提升的中足联完全可以不断试验,打造适合中超球队的成长样板。
总之,只要办法对,就不怕困难多。当下的中国足球不能够再指望金元的余威,只有树立起职业理念,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
编辑:赵晨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