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邢媛
当马丽饰演的臧健和站在香港湾仔码头,用带着山东口音的粤语喊出“水饺”二字时,一个关于尊严与奋斗的传奇就此展开。电影《水饺皇后》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女性自我救赎的壮阔画卷,其意义远超一部普通的励志传记片。这部电影最可贵之处,在于它摒弃了当下流行的“大女主”影视剧套路,用近乎纪录片式的真实质感,还原了一个普通劳动妇女如何在时代夹缝中完成精神涅槃,适合让每一个奋斗者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走进电影院观看。
影片一开始,就道出了臧健和是一个普通的山东女人,但她的每一次抉择都彰显着山东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她的生命轨迹更因两次与男人的离别而改写。第一次是离开负心的丈夫,也是她两个女儿的父亲,面对婆婆要求“接受丈夫另娶生子,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丈夫”,这个山东女人选择了最有尊严的方式——带着两个女儿净身出户。第二次则是在她事业初具规模时,婉拒了警察华哥共同移民的提议。这两次选择形成鲜明对照:第一次是被迫的绝地求生,第二次则是主动的人生抉择。导演通过这两次离别,巧妙地展现了女主角从“为生存所迫”到“为理想而活”的精神跃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没有将华哥塑造成负心汉,反而赋予这个角色温情与尊重,这使得臧健和的拒绝更具深意——她不依附任何一个男人,哪怕对方真心相待。这种处理打破了传统女性叙事中“遇人不淑”的窠臼,彰显了现代女性的主体意识。
除了自立自强,臧健和身上同样具备其他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她滞留香港期间,无法依靠原来中国内地的护士证寻找工作,她不矫情不嫌弃,一天打三份保洁零工;在此期间,她非常善于学习,经过小摊主“糖水伯”的提点,她也起早贪黑地摆起了水饺摊;事业走向正轨后,她能平和面对商业诱惑,坚持“手工包的饺子才有妈妈的味道”……电影巧妙地通过一碗水饺的演变,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从为生存而战到为尊严而活,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确立。这些选择背后,是传统儒家文化中“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与现代女性独立意识的完美融合。
马丽的表演同样值得一提,她完全摆脱了喜剧演员的桎梏,用极具张力的肢体语言诠释了一个劳动者的坚韧与脆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没有台词的戏份:做饭店保洁时,不慎摔倒的她无助地挣扎;生意不好时,她面对睡觉的女儿落泪,实则也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面对食客所提意见时,她一遍遍地实验和改良……这些细节堆砌出一个立体丰满的女性形象,让观众看到的不只是成功企业家,更是一个在时代浪潮中奋力泅渡的普通母亲。
影片对香港市井文化的描摹同样值得称道。在表现底层互助精神时,导演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而是通过一碗面的传递、一盏灯的守候、一个摊位的相让等日常细节,展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守望相助”的伦理价值。这种处理方式让电影具有了超越地域的普世意义,也让臧健和的成功不再是孤立的个人奋斗,而成为特定历史时期集体精神的缩影。影片中那些充满烟火气的街巷场景,不仅是对邻里温情和奋斗者互助的称赞,更深层价值在于它对劳动尊严的诗意礼赞——在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躺平”“速成”“摆烂”的语境下,这部电影用臧健和的故事重申了一个朴素真理: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命运馈赠,而是日复一日地坚持与打磨。
这部电影最打动人心的,是它展现了一种中国伟大的生存智慧:既要有“冻死迎风站”的骨气,又要有“见山开山”的变通;既要守住传统的根脉,又要拥抱时代的变革。例如,臧健和将山东水饺改良为符合香港口味的薄皮饺子,并巧妙地利用首都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地位将品牌命名为“北京水饺”,这个细节恰如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隐喻——在坚守文化本真的同时,勇于自我革新。《水饺皇后》最终超越了一部人物传记片的范畴,成为映照当代中国精神变迁的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女性力量不在于与男性世界的对抗,而在于对自我价值的清醒认知。真正的成功学也不是投机取巧的捷径,而是将平凡做到极致的专业精神。
如今,“湾仔码头”水饺早已成为全球华人的味觉乡愁。而这部电影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见:每一个平凡人都可能成为传奇,只要拥有“砧板上剁碎命运,蒸笼里升起朝阳”的勇气。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水饺皇后》如一根精神擀面杖提醒我们,成功,从来都是揉进老茧的坚持,混着血泪的清醒,以及永远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
编辑:邢媛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