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姜文导演《邪不压正》七年后新片《你行!你上!》正式上映。
作为国内少数几位特立独行的导演,姜文每部新作面世,都会引发巨大关注。《你行!你上!》也是姜文的第七部电影,取材于钢琴家郎朗年少成名的经历,塑造了郎朗父子一对不惧世俗、惊世震俗的“闯关搭子”形象。姜文的电影一直有着独特的丰富性,可以做多个层面的解读。此次老姜花了七年打造的,也绝对是一道大餐。
影片由姜文、马丽、张乘郝、于和伟、余皑磊、何赛飞、丁志诚、王硕珑、辛芷蕾、雷佳音、葛优、王传君、胡歌、陆一、甄子丹出演。
第一层面,喜剧。
《你行!你上!》是很姜文风格的电影,高密度的台词,快速剪辑,情绪一路高涨往前冲。姜文电影的对白一直非常幽默,《你行!你上!》延续了姜文标志性幽默气质和语言机锋。姜文饰演的郎爸戴着墨镜,一口地道东北话,将东北人的夸张、自嘲演得惟妙惟肖。郎朗则从天赋秉异的儿童,到少年愣头青,十分呆萌。至于其他角色,如郎朗沈阳的邻居,北京音乐学院附小的老师,甚至指挥家,都自带喜感。尤其当王传君、葛优饰演的角色出场,更是令人哑然失笑。
当然,姜文的喜感不是搞笑,而是幽默,甚至带点嘲讽的味道。比如郎爸,表面上大大咧咧,但墨镜后的眼睛时不时露出狡黠目光,心中自有小九九,明显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
姜文也表示,郎爸本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角色,“没有争议的人怎么演?就得有争议、有棱角的人才有意思。有争议不是坏事,不同的观点而已,对我来说就是特别好的角色。”
第二个层面,音乐传记片。
《你行!你上!》也是一部郎朗的传记片。从郎朗尚在“妈妈”马丽肚子里讲起,到其从小表现出惊人音乐天赋,会学着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用四个手指弹钢琴,在沈阳拜师,再到北京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去德国、日本比赛获奖,14岁考入美国费城著名科蒂斯音乐学院。影片结束于1999年8月刚满17岁的郎朗参加美国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世纪庆典明星音乐会,并演奏了《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至此开启其音乐演奏生涯。
《你行!你上!》充满了姜文将影像与钢琴音乐结合的奇思妙想,不论是《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还是《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抑或《黄河大合唱》,每次出现都令人惊奇。
电影开头,老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出现时,是在澄澈得像镜子一样的屋顶,父子两人争吵,在水中追逐,充满梦幻感。结尾处,郎朗一个跟斗翻到钢琴前救场,再次弹起《第一钢琴协奏曲》,此时他已站在世界之巅,被世界承认。
而郎朗的成功后,在塔吊上弹琴,为满楼的街坊邻居演奏《浏阳河》《黄河大合唱》,更是电影的燃情时刻。在解释这段时,姜文表示:“搬家的时候钢琴得用塔吊,郎朗在多次演出中返场曲都是《浏阳河》或《黄河大合唱》,所以我把生活中的点滴攥一块,把它拍成现在的样子,表达出邻居们的不舍。”
姜文的音乐品味一直很好,每部电影的配乐都令人回味。此次《你行!你上!》取材于钢琴家,也是他兴趣所在。对于故事的选择,姜文直言不讳:“我没想太多,我就看哪个故事有意思、先感动我,我就把它拍出来了,就坚信别人也会被感动。”姜文表示,现在自己放松时也会弹琴,并笑言若自己和郎朗一样从小练琴也会成功,所以片中也有代入自己对音乐的情感。
有人说,《你行!你上!》是姜文第一次在电影里没用枪,但琴键当扳机,音符作子弹,把古典音乐拍出了“暴力美学”。指尖琴键相触,郎朗把考试弹成演奏会,姜文把弹琴拍成火拼。
《你行!你上!》镜头数超过四千七百个,相当于常规电影镜头数三倍有余。剧组特地聘请钢琴专家团,修正全部演奏细节。饰演童年、少年、青少年三个不同年龄阶段郎朗的三位小演员张乘郝、王硕珑和陆一,是姜文从全国各地精心海选的素人琴童。而影片中全部钢琴演奏戏份,也都是现场真弹。
第三个层面,鸡娃片。
有人说姜文这部片子“爹”味太重,但电影本身讲的就是爹和儿子,一个鸡娃的故事,爹味重也很正常。
郎朗一家三口分工明确,郎妈担任全家经济支柱和情感港湾,郎爸身兼启蒙老师和保姆保安,郎朗只需管好一件事——用弹琴手艺掀翻西方艺术天花板,踏平金字塔尖。拉二胡的爹教出弹钢琴的儿,中国东北走出来的草根艺术家,说着东北话弹肖邦,一路赢完德国赢日本,赢完美国赢世界,最不被看好的选手打赢最地狱难度的硬仗。郎爸为陪娃学琴走天涯,更是辞去工作,在戏里吃上了“软饭”。
在《你行!你上!》北京首映式上,原型人物郎朗观影后表示,自己和父母只是故事的饺子皮,而饺子馅儿是姜文导演包进去的。虽然取材自身经历,但郎朗觉得每一位观众都可以成为电影里那个勇敢冒险不懈追梦的人。
第四个层面,隐喻。
喜欢姜文电影的都知道,他的电影往往在表面之下,有着诸多隐喻。《你行!你上》也有不少,郎朗父子从沈阳到北京,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一个实现“中国梦”的故事。
此外,姜文也被认为是少数几个能拍中国现当代历史的人。这部影片,你仔细琢磨后会发现,姜还是老的辣,在郎朗的成长过程中,姜文在用这些细节告诉你,这是中国哪段历史。
编辑: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