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任晓斐
今年的暑期档,由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长安的荔枝》分别以电影、剧集形式同台竞技。原小说的灵感来自那句家喻户晓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热衷于历史小人物视角的马伯庸,从中构思出九品小官李善德如何“将鲜荔枝从岭南送到长安”的故事。电影版以豆瓣7.7分、预测破7亿元的票房成绩领跑市场,而剧版却因节奏拖沓、“魔改”等问题陷入口碑争议。这场改编热,给小说影视化带来哪些借鉴意义?
影版遵循原著
距离剧版《长安的荔枝》播出才一个月,电影版《长安的荔枝》上映了。电影版由大鹏编剧并导演,张吃鱼担任剧本顾问,沈雨悦、戴思奥担任编剧,李亚平、张博担任总制片人,大鹏、白客、庄达菲、刘俊谦领衔主演,邀请到刘德华、张若昀、杨幂、常远、魏翔、王迅、孙阳、林雪、宋小宝、付航等观众熟悉的演员友情客串。该片获得了猫眼9.6分、豆瓣7.7分、淘票票9.5分的好评,票房连续多日实现逆跌,预计总票房将超过7亿元。
电影版基本遵循了原著的叙事结构,以“贵妃生辰倒计时”为叙事线索,开场20分钟即完成李善德接差、家庭困境、岭南启程三重铺垫,直接带领观众“以身入局”,和李善德一起开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极限任务。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当看着银幕上的李善德为了运送鲜荔枝,在短短几月内苍老了几十岁,观众看到的是一个被时代巨轮碾碎又重组的灵魂。到达岭南后,李善德很快就结识了胡商苏谅、峒女阿僮,开启“荔枝转运”的试验。前半程节奏快、叙事精炼,部分情节对原著进行了删减,甚至比原著的节奏还要快。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在苏谅、阿僮的帮助下,李善德采用双层瓮、切枝、快马、水路、冰藏等延长保鲜的方式,再加上他精密的计算、多次试验,延长了荔枝保鲜的时间,最终背水一战,在贵妃生辰时运抵长安,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22分钟的电影充满紧张感,悬念和反转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刻,给观众带来极强的沉浸感,仿佛亲身参与了李善德转运荔枝的全过程。
剧版“栽”在哪儿?
电影上映前一个月,由雷佳音、岳云鹏等主演的同名电视剧率先和观众见面。作为一部腾讯视频定位S+的大制作,业内外对剧版充满期待。但遗憾的是,作为继《长安十二时辰》之后,曹盾、马伯庸、雷佳音“二搭”的作品,剧版并未达到预期——豆瓣评分6.6分。播出期间在央视八套的收视率连续下降,其在播出平台的历史最高热度也只突破了26000,未达到该平台30000的“爆款”标准线。
曹盾执导的剧版有36集,这是标准的长剧体量,但对于一部原著只有7万字的小说而言,这样的改编无疑是“冒险”的。为填充篇幅,编剧新增了多个人物,又加入了郑平安查案、胡商商会斗争、岭南刺史贪腐等支线,导致主线运送荔枝的节奏被严重稀释。尽管马伯庸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郑平安其实是他在原著中被删掉,又在剧版中被“复活”的人物,但很多观众依然不买账。更让原著粉不满的是,剧版为制造戏剧冲突,加入了“李善德妻子早逝”“鱼朝恩是右相下属”等违背原著或史实的设定,削弱了对官僚体系的批判力度。任何一部能称得上“爆款”的作品都要遵循“天时地利人和”,剧版播出时不幸遇上了雷佳音霸屏争议、那尔那茜委培等负面舆情,无疑加剧了路人缘的流失。
“减法艺术”的胜利
当然,影版也有诸多不够完美之处。比如苏谅和李善德、阿僮和李善德之间的友情,影版中表现得过于直接,没有足够的情感铺垫;还有观众评价特效太假等。
但影版贵在还原了小说《长安的荔枝》的精髓——大家更关心的是,一个古代打工人遭遇命运不公时如何挣扎,才能在绝境中改变命运。片中增加了很多与现代打工人联动的细节,比如李善德在户部被踢皮球的遭遇,与当代职场人面对KPI的焦虑形成跨时空共鸣;而杨国忠“流程是弱者才遵循的规矩”的台词,则直指权力腐败的永恒命题。大鹏饰演的李善德摆脱了剧版“窝囊纯善”的单一标签,展现出小人物的复杂性,浑身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他会为保全家性命接下死差,会对杨国忠的权势卑躬屈膝,但他也敢于在任务完成后冒死谏言。影版上映后,有网友评价:《长安的荔枝》作为大鹏导演作品中豆瓣打分最高的一部,标志着他从“现代职场喜剧”向“历史批判寓言”的转型。
小说的影视化,究竟应该忠于原著,还是大刀阔斧地改编,没有标准答案。但电影版《长安的荔枝》的成功,证明在IP改编中,“尊重原著内核”比“扩充篇幅”更重要,“聚焦人性复杂”比“制造戏剧冲突”更高级。给创作者的启迪,或许可以总结为“减法艺术”的胜利。
编辑:徐敏 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