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归来,姜还是老的辣
新黄河  3天前 19:31

新黄河记者:任晓斐  

时隔多年,陈佩斯重返银幕,带来了一部没有流量明星、不靠网络段子的喜剧。这部电影用笑中带泪的剧情和接地气的高级感,引发观众对影视圈的深刻思考。果然,姜还是老的辣。“你被资本做局了吗?”“是谁逼死了凤老板?”《戏台》就像是一声警钟,让观众在笑声中反思:我们是否正身处新的“戏台”?

台上台下都是“戏”

电影《戏台》脱胎于豆瓣评分9.0的同名话剧。话剧版受限于舞台的“同一时空”,观众注意力只能局限在舞台的固定场景中,而电影版弥补了许多缺憾。与此同时,话剧版更聚焦于主角的命运交织,电影版则对配角进行了更有层次的塑造。

例如新增的徐处长,深谙见风使舵才能在乱世苟活的生存法则;吴经理也不是工具人,他会狂拍金老板、八爷的马屁,但最后面对强权压迫与守护艺术尊严的抉择,他拒绝继续妥协,选择了坚守行业底线。

“戏台”是一个载体,台上台下都是戏,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将人生的荒诞、世态的炎凉以及对艺术的坚守与挣扎,徐徐展现在观众面前。

一枚炮弹炸开了城门,洪大帅打入京城当上了“土皇帝”。洪大帅没文化,大字都不识几个,他从六姨太那里知道了“民国顶流”金啸天的名字,穿上便服悄悄溜进了德祥大戏院。在这里,五庆班请来金啸天,即将连续三天上演大戏,票已全部售罄。穿着便衣的洪大帅偷偷溜进戏院,遇上了他的同乡——包子铺的伙计大嗓儿,并激发了他的艺术兴趣。洪大帅不懂京剧,但他手里有“枪子儿”。他强行包场、肆意换角、篡改剧本,让大嗓儿当上了“霸王”,还要“霸王”改唱小调,把经典戏码改得面目全非。

台上演的是《霸王别姬》,从班主侯喜亭到名角凤小桐,他们深知艺术的尊严不容践踏,但在“一枪一个窟窿”的威胁下,不得不做出妥协。戏台下则上演了《霸王别姬》的另一版本,洪大帅与他的六姨太各怀心思,也是一场精彩纷呈的“大戏”。台上台下汇聚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徐处长、见风使舵的前朝大臣,有一身臭毛病却对艺术拥有绝对洁癖的金啸天,也有只为戏来的普通票友、活在幻想中的姨太太。在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行为和选择,构成了社会百态的生动写照。

借古喻今,后劲十足

有人说,很久没有看过一部如此“正经”的喜剧了。它没有讨好观众的网络段子,没有贴近现实的社会议题,更没有前呼后拥的流量明星。可是你说它什么都没有,观众想要的它又全都有。

从电影本身来看,《戏台》场景设计得处处巧妙,剧情笑中带泪,接地气又非常高级,台上的荒诞尴尬以及台下观众的两极化反应,可谓“借古喻今”,让观众看完回味悠长。

当今社会,虽然不会再有电影中展现的强权压迫,但艺术依然面临着商业利益、快餐文化等现实挑战。《戏台》通过“戏中戏”的结构,带出了资本干涉艺术的普遍现象,又发出了“艺术究竟该如何在传承与取悦观众之间觅得平衡”的叩问。

日前,演员刘宇宁在直播时真情流露,从一个业内人士的角度剖析数据问题:“每一部剧出来,大家都在拉数据。不是看戏,而是看数据,看这个指数、那个榜单,证明自己爆了,证明剧火了,证明演技多好……我们全都被数据绑架了!”

当下的影视圈,烂片、烂剧扎堆,无脑短剧如潮水般泛滥,平台看的是数据,广告商看的是数据,观众也被数据“引导”着看戏。而“数据”好比“大帅”,资本只盯着“大帅”的喜好,观众爱看什么,就一窝蜂地做什么。影视项目变成了金融产品,票房与收视率俨然成了“皇帝的新衣”;非专业人士被资本捧为“顶流”,靠刷量、控评维持热度,那些声台形表训练数年、怀揣艺术梦想的专业演员,却常常无剧可拍;六姨太对金啸天的盲目迷恋,就像是对当下粉丝文化的讽刺,有风骨的艺术家不得不“下跪”保身……当劣币驱逐良币的闹剧不断上演,从演员、导演、制片人到观众都选择“沉默服从”,“逼死凤老板”的悲剧正在悄然上演,每个人都难辞其咎。

在《戏台》的戏外,也有一些感人的故事在上演。为了拍摄《戏台》,陈佩斯抵押了房产,为一部戏付诸七年心血,老搭档朱时茂慷慨解囊,黄渤零片酬出演……这才有了从预售只有26万元到票房逆袭2亿元的“口碑黑马”,这是老戏骨和等待他的观众之间的双向奔赴。

陈佩斯,在中国喜剧领域,是当之无愧的传奇人物。从早期无实物表演的经典之作《吃面条》,到后来辛辣解构权力关系的《主角与配角》,他凭借精湛演技,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也以独特的视角和幽默的方式,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时隔三十多年,这位老艺术家在目睹了行业的衰败后,用一出戏发出了一声悲鸣,将自己对艺术的坚守与对现实的忧虑融入《戏台》,试图唤醒人们对真正艺术的关注。

看过《戏台》的人,收获的或许还不止这些。影视只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戏台》折射出的思考又何止限于影视?

 

编辑:李睿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