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诞”中坚守 于“呼吸”间传承——有感于陈佩斯“戏比天大”|影评
新黄河  4小时前

作者:张智辉  

陈佩斯在《人民日报》的文章中写道:“如今流行说‘长期主义’,其实就是老艺人们常挂嘴边的‘戏比天大’。”这简单的四字箴言,凝结着中国戏剧人千年来的精神信仰——当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荒诞与强权汹涌而至,唯有对艺术的赤诚坚守,才能让舞台上的一方天地超越世俗,成为照亮人心的永恒之光。

这份坚守,在陈佩斯执导并主演的电影《戏台》中,通过“带活气儿”“守住根本”与“懂得让戏呼吸”的三重艺术哲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戏要“带活气儿”:让生命的真实跃动于舞台

戏剧的生命力,源于它与生活的血脉相连。陈佩斯在创作《戏台》时深谙此道:“戏要常青,就得像以前的老艺人说的‘带活气儿’。”所谓“活气儿”,绝非表面的热闹喧哗,而是让角色在时代的荒诞漩涡中呈现出人性的真实与挣扎。

戏台看戏,剧情做证。电影《戏台》将故事置于民国军阀混战的背景下——京剧名角金啸天(尹正 饰)所在的五庆班进京演出《霸王别姬》,却遭遇了草包军阀洪大帅(姜武 饰)的强权干涉。大帅为取悦六姨太,强令戏班篡改《霸王别姬》的结局:楚霸王项羽不能自刎乌江,而要“东山再起”。这一荒唐要求背后,是军阀对艺术规律的无知与对强权的傲慢。然而,在荒诞的闹剧之下,戏班众人的反应却充满了“活气儿”。

班主侯喜亭(陈佩斯 饰)为了戏班生计,他在大帅面前卑躬屈膝、八面玲珑,甚至被迫妥协改戏,却在内心深处从未放弃对戏的尊重。当不得不让送包子的外行伙计“大嗓儿”(黄渤 饰)顶替金啸天登台时,他转身便在祖师爷的牌位前下跪忏悔,颤抖着说:“为了活命……唱吧。”这份在生存与尊严间的挣扎,让角色充满了血肉感。

可怜可叹金啸天,尽管烟瘾缠身、萎靡不振,当霸王妆上身、锣鼓响起的那一刻,骨子里的戏魂被瞬间唤醒。枪管子顶在脑门上,他眼皮都不颤一下,一字不差地唱出经典台词,用生命捍卫着艺术的纯粹性。

错位人生看“大嗓儿”,这个误打误撞被推上舞台的外行,笨拙的表演却意外赢得了观众追捧(更多是出于对大帅淫威的畏惧)。从最初面对六姨太投怀送抱时的局促不安,到后来在戏服加持下释放野心,他的心态变化折射出小人物在时代夹缝中的复杂欲望。

不难看出,戏剧的“活气儿”,源自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无论是卑躬屈膝的妥协、困兽犹斗的坚守,还是小人物的虚妄幻想,都是时代洪流下真实生命的投影。正如陈佩斯所言:“喜剧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它背后连着的是咱们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气儿。”唯有将这份真实注入角色,戏剧才能真正“活”过来,让观众在笑声中看见自己,在荒诞中触摸到生活的温度。



守住根本:当强权来临,戏的尊严高于生死

在《戏台》中,“戏比天大”的精神内核被具象化为艺人们对“根本”的誓死捍卫——那是比生命更重要的艺术尊严,是不容践踏的文化根脉。

当洪大帅以枪杆子威逼戏班篡改《霸王别姬》的结局时,五庆班面临着生死抉择。侯喜亭为众人安危着想,试图妥协改戏,却在内心深处痛苦挣扎:“那还是戏吗?”当他对着祖师爷下跪请罪时,颤抖的声音里满是对传统的愧疚。金啸天与男旦凤小桐(余少群 饰)却展现出令人动容的气节。面对众人的哀求,凤小桐曾动摇过、挣扎过,但最终在战火纷飞中与金啸天并肩而立,一字不差地完成了原汁原味的演出。当大帅的枪口逼近,金啸天宁死不改台词,因为在他心中,“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容不得半点戏言。

战火中的坚守。影片高潮处,城外炮声轰鸣、观众四散奔逃,五庆班的演员们却攥紧水袖,在摇摇欲坠的戏台上坚持唱完最后一句——这一刻,戏超越了生死,成为乱世中的精神丰碑。

陈佩斯的创作坚守。他在采访中强调:“每一个人都有不可侵犯的信仰和尊严……(《戏台》)想表达的东西,就是对艺术尊严的坚持。”正如唐代乐师雷海青摔琵琶拒为安禄山唱戏的傲骨,戏班众人的坚守不仅是对一部戏的捍卫,更是对千百年来中国戏剧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精神的传承。这种“守住根本”的信念,让戏剧超越了娱乐的表层,成为文化的守护者。



懂得让戏“呼吸”:在传承中生长,于妥协中智慧

真正的艺术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在坚守与变通间找到平衡——既要守住根本,也要懂得让戏“呼吸”。陈佩斯对此有深刻诠释:“既要守住根本,又要懂得让戏‘呼吸’。”这“呼吸”,是在时代的流变中保持开放与创新,让传统艺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持续生长。

动态打磨与观众互动。从话剧到电影,《戏台》历经十年的不断调整与打磨。陈佩斯透露:“每次演出,我们都当作第一次演,都往戏里带点新琢磨……观众在这个地方没笑,回去就得琢磨;这个地方效果好,想想节奏还能怎么更好。”这种根据观众反馈实时调整的创作态度,正是“让戏呼吸”的生动实践——戏剧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在与观众的共鸣中不断新陈代谢,焕发新生。

妥协中的艺术智慧。侯喜亭的角色设计完美体现了“呼吸”的哲学——他在大帅的强权下弯腰妥协,却通过巧妙周旋为戏班争取生存空间;他接纳外行大嗓儿登台,却在背后默默维护着戏班的尊严。这种“外圆内方”的生存智慧,恰似传统戏曲中的程式化表演与即兴发挥的结合——既有规矩的筋骨支撑,又有灵动的空间供演员与观众共同创造。

古今呼应与精神传承。陈佩斯将这种创作理念追溯至更深远的历史:“《史记》里写的‘优孟衣冠’是春秋时期的讽谏故事,今天看,那是最早的喜剧表演。现在的喜剧,说到底,是在传承一种活法儿。”优孟通过模仿孙叔敖的言行讽谏楚庄王,与《戏台》中戏班用荒诞喜剧包裹悲剧内核、在笑声中传递严肃思考的手法一脉相承——都是以灵活的形式承载永恒的精神,在时代的浪潮中让艺术始终保有呼吸的自由。



戏比天大:超越时代的精神图腾

《戏台》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用喜剧的外壳包裹着悲剧的内核,在荒诞的情节与幽默的对白中,深刻揭示了“戏比天大”的终极意义。当大帅的枪杆子最终成为历史的尘埃,而戏台上的唱念做打依然在时光中回响——这印证了陈佩斯的信念:“只要舞台上灯光亮起来,熟悉感和踏实感就回来了。最怕的不是观众不接受,是怕自己对不起这方舞台。”

陈佩斯言:“永远把观众当明白人,别想糊弄观众。不管潮流怎么变,该守的规矩一寸都不能让。”这份尊重,让戏剧回归到与观众平等对话的本质,拒绝媚俗与糊弄,让笑声与思考并存。

这是对文化根脉的忠诚守护。从京剧行头的精致考据到戏班规矩的细微呈现,《戏台》的每一个细节都扎根于中国戏剧的深厚土壤。“真正的喜剧冲突得从文化土壤里长出来。”当我们在速朽的时代中守护这份文化基因,便是让戏剧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脐带。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永不落幕的戏台

陈佩斯在《戏台》中呈现的不仅是一出戏,更是一场关于艺术、信仰与时代的深刻对话。所谓“戏比天大”,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在荒诞乱世中挺直脊梁的勇气,是在岁月长河里耐住寂寞的深耕,是在传承与创新间自由呼吸的智慧。正如电影结尾处,五庆班在战火中完成《霸王别姬》的那一刻——当楚霸王的悲歌穿透硝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戏台上的悲欢离合,更是中国人刻入骨髓的文化自觉:无论世道如何变迁,总有一方舞台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守护,因为那里承载着我们的精神原乡,是比天更大的存在。

这,便是陈佩斯借《戏台》传递的永恒启示:让我们带着这份敬畏,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守住根本,让戏呼吸,让每一个真诚的瞬间都成为照亮时代的光芒。


编辑:徐敏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