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漂垃圾变身生态浮岛背后:上海崇明东滩的一份鸟类保护样本
新黄河  3天前 10:52

新黄河记者:李运恒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最东端,位于黄海生态区南缘,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不过由于崇明东滩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洋流、季风和潮汐共同作用下,海岸边不时会汇集大量海漂垃圾,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近年来,当地保护区持续开展海漂垃圾清理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海漂垃圾的循环利用,自去年开始利用海漂垃圾中的竹竿和泡沫搭建“生态浮岛”就是一个极具实验性的突破。

崇明东滩群鸟。张斌 摄影

“崇明东滩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中间位置,保护区内共记录到鸟类364种,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志军多年来致力于鸟类生态学的研究,生态浮岛项目的搭建也是在他及其团队主持下开展,在接受新黄河记者专访时,马志军表示,海漂垃圾循环利用,并通过全面监测,系统搭建生态浮岛的项目在国内尚属首例。生态浮岛的搭建防范了陆生哺乳动物捕食者,同时也减轻了雨季水位的上涨淹没,繁殖率的上升是最为直观的体现。

为鸟找一个安全的繁殖场所

互花米草是原产于北美东海岸及墨西哥湾的盐沼植物,自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我国,因互花米草强大的繁殖力和适应性,成为我国沿海滩涂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植物。近年来,随着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实施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生态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后,鸟类多样性明显提升。

上海崇明东滩的花脸鸭鸟浪。冯雪松 摄影

鸟类栖息优化区是在外来物种互花米草治理后形成的一个区域,“跟海边的滩涂地有所不同,这里有比较稳定的水位,以及有相应的植被覆盖,形成了一些小岛。”马志军称这些小岛为“生命小岛”,源于一些迎潮鸟类选择在这些小岛上繁殖,“通过我们的监测,在生命小岛上繁殖的鸟类大概有七八种,包括环颈鸻、黑嘴鸥、黑翅长脚鹬、反嘴鹬、普通燕鸥等。”

马志军和团队监测后也很快发现虽然不少鸟类在这些小岛上繁殖,但繁殖成活率并不高。背后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这里地处长江口,夏季雨水多,还时常有暴雨,且暴雨季刚好也是很多鸟类营巢孵卵的季节,大雨会导致水位快速上涨,把小岛上的鸟巢淹没,致使鸟类繁殖失败。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志军在崇明东滩。 新黄河记者 李运恒 摄影

另外一个原因,在当地生活着一些陆生哺乳动物捕食者,比如黄鼬等,有时候还会有流浪狗在此活动,“筑巢的鸟把卵产在小岛上,一些陆地捕食者可以跨过浅水区,抵达生命小岛上,把卵甚至一些刚出壳的雏鸟吃掉,导致鸟类繁殖失败。”

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生态修复科科长冯雪松告诉新黄河记者,生态浮岛主要是为了给鸟类增加一些繁殖空间,“因为保护区内主要是水和芦苇,但很多鸟繁殖需要岛屿,目前看来保护区内的岛屿的数量也不够多。”

白鹭 张斌 摄影

“怎么能给鸟类提供一个比较安全的繁殖场所?”马志军和团队以及保护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浮岛项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生态浮岛鸟类繁殖成活率翻倍背后

“浮岛项目是从去年正式开始做的。”马志军介绍,近年来崇明东滩保护区一直在进行海漂垃圾的治理,而在这些海漂垃圾中包含大量废弃的竹竿和泡沫。“我们就想能不能用泡沫和竹竿做一个像竹筏一样的小岛,让鸟儿在这个竹筏上繁殖。”这样既可以将这些海漂垃圾废物利用,也可以给鸟类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繁殖场所。根据设计,浮岛可以根据水位的上涨下降变化而变化,同时也防范了陆生捕食者的侵犯。

浮岛项目很快进入到实验阶段,“去年我们一共做了6个不同大小的浮岛,也可以叫生态浮岛,最小的大概是5平方米,最大的大概是75平方米,浮岛的总面积达到了300平方米。”不同规格的浮岛也是为了检测其作为鸟类繁殖岛的功能发挥情况。

初步完成浮岛主体。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供图

平台式浮岛下水。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供图

竹筏式浮岛下水安装。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供图

浮岛的整体布置并不复杂,竹竿和泡沫都是就地取材,泡沫作为支撑漂浮物,竹竿做整体的骨架,最后在上面铺上一层布,布上面再盖上一层泥土,并在上面安装了红外相机用于监测。

让马志军团队和保护区欣喜的是,浮岛确实得到了鸟类的青睐。根据红外相机的监测,“黑翅长脚鹬、反嘴鹬、普通燕鸥这些鸟类都会来这个浮岛上营巢产卵。”马志军介绍,根据去年的监测,自然岛屿的繁殖成活率是30%左右,生态浮岛的繁殖成活率达到了60%左右。“成功率基本上提高了一倍,总体来讲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特别是我们比较关心的两个对鸟类繁殖成活率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根据监测水位快速上涨把浮岛鸟巢淹没的情况从未发生过,不过陆地捕食者把鸟巢破坏的情况依然存在,包括一些鸟类同类的捕食。”

马志军还谈到,崇明东滩进行的浮岛项目属于国内第一次系统尝试。他解释,项目有比较精确的、连续的监测和记录,包括不同浮岛面积大小对比,以及构建生态浮岛与自然岛屿繁殖状况、繁殖成效的对比等,“整体来讲是比较系统的工作,(国内)是我们首次开展的。”

此外,生态浮岛是就地取材,是对海漂垃圾的废物利用,材料方面成本很低。马志军介绍,目前看生态浮岛的使用寿命在2-3年左右,不过因为降雨等原因,需要对浮岛进行相应的维护。海漂垃圾中这些泡沫和竹竿大都来自渔业养殖作业中。为了防止这些垃圾造成二次污染,马志军表示,在选材上也会挑选比较完整的泡沫,避免破碎。

上海崇明东滩潮沟。张斌 摄影

如今在崇明东滩这样的生态浮岛已经增加到十几个,总面积达到了500多平方米。冯雪松还谈到,也发现一些鸟虽然没有在浮岛上繁殖,但会过来停留,像白骨顶等,一些鸟类也会在浮岛上捕鱼。“目前看,尝试下来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冯雪松表示,之后也会开展类似的志愿者活动,并且会不断创新,尝试改变结构、形状或者材料,为更多的鸟类提供繁殖的需求或者停歇的需求。另据了解,生态浮岛项目也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UNDP-GEF)迁飞保护网络项目的支持,生态浮岛项目的创新之举也在我国候鸟保护方面探索出了新方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相关新闻>>

长江入海口崇明东滩的长成与保护:人鸟冲突、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等是必然命题

摄像:王春鹏  剪辑:王春鹏  编辑:刘丹  校对:王菲 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