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期间,济南起步区接续“出圈”,先是鹊山生态文化区(一期)项目在10月1日开门纳客迎来十余万市民游客打卡,10月5日倾情录制的总台央视《2025中秋诗会》也将和全国观众见面,让诗意鹊华再迎一波大流量。
当央视《2025中秋诗会》的镜头聚焦起步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就此拉开帷幕。这不仅是央视中秋诗会与济南的首次深度牵手,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的一次激情碰撞。
近十年来,这档文化盛会首次“山东行”便选择在起步区录制,背后有着怎样的精彩故事?节目中又融入了哪些独特的济南印记?透过这档节目又将为起步区带来哪些文化回响?
1
这次的中秋诗会有点不一样,不仅形式新颖独特,更关键的是内容上深度锚定山东与济南的在地文化。
与以往不同,《2025中秋诗会》以家庭为单位设置选手,对比单人对决形式,则更加契合中秋阖家团圆的氛围。特别是在节目题材上,高度契合山东及济南本土文化,选手也以山东籍为主。
这种对在地文化的深度挖掘与融合,体现在处处可见的济南元素上。
比如,节目开场秀融入了打铁花、济南杂技蹬鼓、山东快书、吕剧等本土元素,让观众领略到济南非遗和传统艺术的魅力;
比如,节目主体环节的知识题围绕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李清照和辛弃疾等文化名人展开,通过对济南文化名人和地标的介绍,让观众深入了解济南的历史文化底蕴;
再比如,第三期节目中还有极具济南生活气息的黄河鲤鱼、鲁式月饼、章丘大葱等元素纷纷登场,通过对济南生活的展现,让观众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
节目现场还设置了文创非遗摊位,展示鱼拓画、锡雕等市、区两级的特色手工艺与文创产品,全方位、全景观、全链条地介绍济南。
这种深度在地化的尝试,让央视《2025中秋诗会》不再是单一的电视节目,而是扎根于地方文化土壤的有机生长。
2
一档精彩的节目背后,是周密的考量与深刻的文化契合。
历经多年沉淀,中秋诗会首次将大体量的三期连续播出节目选定起步区录制,绝非偶然。
导演组透露,在节目录制前的沟通阶段,央视了解到起步区鹊山生态文化区(一期)项目,是一个与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一脉相承的文化空间。
这意味着,起步区不仅有诗词文化所需的主题元素,还有黄河文脉、百年黄河大桥、鹊山等标志性文化符号。
“一拍即合”,便成为央视选择起步区录制的核心契机。对于央视而言,三期节目将能完整呈现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是一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地方文化传播契机;对于起步区来说,这更是向全国展示新城发展的绝佳窗口。
可以说,起步区全新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为诗会注入了现代活力;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让诗会有了灵魂依托。这种文化与发展的完美契合,使得起步区成为中秋诗会录制的理想之选。
当前,起步区的新文化地标(博物馆、科技馆、电视塔等)正在稳步建设中,在新城建设的起步阶段,中秋诗会可谓恰逢其时,以文化传播为先导,也将为新城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
3
事实上,起步区的文化基因一直都在。
七百年前,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描绘的鹊山和华不注的秋景,让人沉醉于其清雅悠远的秋日意境之中。
七百年后,在同样的地理坐标上,一座新城正在崛起,而《2025中秋诗会》的到来,更为这幅新时代的“鹊华秋色图”添上了诗意的一笔。
近年来,济南更加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全力打造“诗词名都”。《2025中秋诗会》选址起步区,与济南“诗词名都”的城市愿景不谋而合。
回顾历史,李白、杜甫等诗词大家均在济南留下深厚文化印记,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为济南积淀了浓厚的诗词文化底蕴。
立足今朝,如何让诗词文化融入城市肌理?正成为济南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2025中秋诗会》则以创新思维将中华文化的经典知识进行创意转化,借助软性、柔性的方式,让济南的经典文化变得更接地气,也让更多人通过节目了解济南的文化魅力。
站在百年黄河大桥上远眺,鹊山依旧,华不注山依然,但山色之间,一座新城正破土而出。赵孟頫笔下“鹊华秋色”的静谧之美,正在被新城活力所重新诠释。
编辑:孙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