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曹莫
近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经各部门单位遴选、师生网络投票、综合评议等环节,评选出2024年“十大新闻”。
其中,2024年,该校一次获批5个博士点,轻工技术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与化工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博士授权点总数达到6个。其中,轻工技术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等2个学科填补了山东省博士点的空白。校(院)高度重视学科学位点建设工作,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谋划、精准培育,实现了学科建设的新突破,推动了校(院)整体实力的提升。
齐鲁工大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对口帮扶协议。根据协议,上海交大将在学科与学位点建设等方面对口帮扶齐鲁工大,齐鲁工大将在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为上海交大提供服务保障。
该校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24年5月1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202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齐鲁工大共获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18项,其中牵头获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获奖数量及质量居省内高校前列。2024年6月24日,校(院)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完成的“中药材生态种植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构建及示范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4年9月9日,《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3(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发布,校(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位列全国高校第34位,其中技术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合同金额位居全国高校第7位。2024年11月28日,全省教育大会在济南召开,校(院)党委书记吴衍涛以“深化科教产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题向与会领导进行了专题汇报。2024年,该校获批2个国家高能级科研平台,平台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获批省重点实验室15个(牵头获批9个)、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连续7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到账科研经费总额再次突破10亿元。
2024年,齐鲁工大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人才队伍建设开创新局面。9月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585个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齐鲁工大轻工学部获评。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团队被授予全省“干事创业好团队”荣誉称号,国际合作处(国际研究生院)被评为山东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陈嘉川教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造纸学会蔡伦科技奖,吉兴香教授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相关事迹被《人民日报》报道。孔凡功教授获评 “齐鲁最美教师”,郭英姝教授荣获山东青年五四奖章、省三八红旗手,教师吕晓磊作为国家残奥乒乓球队教练带队斩获巴黎残奥会3枚金牌。2024年,校(院)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入实施“齐鲁科教英才工程”,围绕学科专业建设,打造形成两级人才建设体系,全年新增国家级人才10人,省部级人才23人,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学生竞赛和人才培养方面,去年3月29日,《行走的课堂——“1365”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与构建》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4月21日,在2024 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上,计算学部“RhinoLinX灵犀队”夺得一等奖和超级团队奖。6月5日,该校夺得第26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巅峰四强赛全国季军。9月15日,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上,该校荣获主赛道金奖3项,金奖数居全省高校第一名,成为省内唯一一所连续四届荣获国赛金奖的高校。11月,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终审决赛上,该校荣获特等奖2项,特等奖数量位居全省高校首位,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2024年,该校牵头成立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共同体,获批卓越工程师学院,发布全国高校首个新工科教育大模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此外,去年6月底,王府河河道齐鲁工大(省科学院)长清校区河段综合治理改造工程顺利竣工,通过实施河道蓄水和生态绿化等工程,将河道打造成“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的生态景观廊道,成为校(院)持续改善教学育人环境的缩影。6月19日,总投资3个多亿、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计算学部综合楼项目正式开工,预计2026年6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8月,建筑面积12860平方米的彩石校区C2学生公寓开工建设;9月,总用地面积36500平方米的长清校区第二运动场开工建设,菏泽校区5号、6号学生公寓建成投入使用;12月,长清校区30号、31号学生公寓项目动工开建。2024年,校(院)多渠道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长清校区电力增容,为师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全力建设有温度的校园,办好有情怀的教育。
编辑:俞丹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