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曲珈熠
7月4日晚,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音乐厅内掌声雷动,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原创儿童剧《黄河漂流记》成功首演。这部以黄河文化为魂、以儿童教育为本的原创剧目,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更开创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模式。
教育戏剧的创新实践:从学术积淀到实践育人的深度转化
据悉,《黄河漂流记》以大禹治水传说为蓝本,结合现代环保议题,通过“学者旁白+戏剧演绎”的双轨模式,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戏剧艺术的感染力相结合。剧目通过黄河守护者与黑魔王的奇幻交锋,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了文化传承、生态责任和参与式美育的三重启蒙,与学前教育倡导的“全人发展”理念深度契合。
此次演出是学前教育学院构建“创作共同体”的成功实践。团队与山东省文化馆携手,更依托学院两大重要基地——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图画书创研基地、山东师范大学儿童图画书教育研究基地,以及试运行中的图画书艺术中心(下设图画书讲读社、蒲公英剧团、绘本创作工作室),形成“基地支撑—社团实践—创作转化”的完整链条。蒲公英剧团此前已多次走进幼儿园开展演出,此次《黄河漂流记》的创作,正是将学术积淀转化为童声课堂生动表达的典型范例,实现了从“知识接受”到“文化创造”的育人升级。
教育戏剧的发展方向:构建“戏剧+教育”的立体化生态体系
据学前教育学院杜传坤院长介绍,作为学前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载体,教育戏剧在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他在致辞中强调,学院正以系统化思维构建教育戏剧发展新蓝图,着力打造具有山师特色的教育戏剧生态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院依托跨学科团队(教育学、戏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将戏剧元素深度融入学前教育核心课程群,构建“观察—体验—表达—创造”的闭环式学习生态。值得关注的是,图画书艺术中心的三大社团正成为课程实践的重要载体,其开发的戏剧游戏、绘本改编等模块,已形成“理论学习—剧本创作—舞台实践”的一体化培养模式,让戏剧成为激活儿童多元智能的“金钥匙”。
在师资培养与社会服务领域,学院正联合山东省文化馆及省内十几所高校,筹备成立图画书创研联盟,并启动图画书创研基地实践园招募计划。未来三年,学院将通过“戏剧教育理论+剧本分析改编+课堂戏剧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培养“教育+艺术”复合型人才,破解当前教育戏剧师资短缺的行业痛点,同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园所辐射。
这一系列战略布局,既响应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的政策导向,更通过“基地+社团+联盟”的立体化架构,将“戏剧是滋养童心、培育全面发展重要途径”理念落到实处,标志着山师教育戏剧生态建设的全面升级。
未来展望:以戏剧为媒,绘就文化传承新图景
随着《黄河漂流记》的成功演出,学前教育学院的教育戏剧探索进入新阶段。杜传坤透露,团队计划启动全省巡演,并与教育机构、实践园所合作,将黄河故事转化为跨区域的教育资源。同时,以蒲公英剧团为核心,学院将整合两大基地资源,持续开发童话剧、绘本剧等多元戏剧形式,构建“原创剧目库”。
“我们希望通过教育戏剧,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文明的传承者、生态的守护者、未来的创造者。”杜传坤院长表示,学院将以此次演出为起点,进一步强化“学术内核+艺术表达+实践育人”的特色路径,让戏剧不仅成为学前教育的亮丽名片,更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儿童的精神桥梁。
此次《黄河漂流记》的成功,不仅展现了山师学前教育学院在教育戏剧领域的创新实力,更彰显了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儿童美育中的责任担当。随着教育戏剧“山师模式”的逐步成型,一幅“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编辑:柏凌君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