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里的一些狐女是“阳光女孩”?马瑞芳讲述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新黄河  2025年03月08日

新黄河记者:徐敏  

近日,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马瑞芳出版了《人生几何时:中国古代的才女与美女》《怀忧终年岁:中国古代女子生存实录》两本女性主题的图书。这两本书讲述了古代女子的传奇人生,也深入解读了经典名著中的女性人物,还原她们的爱恨情仇与生存状态,展现她们的自我抗争与人生选择。

妇女节来临之际,3月6日晚,马瑞芳走进知名读书博主赵健的直播间,以这两本新作为基础,以“解码古代女性智慧”为题,阐述了包括《聊斋志异》《红楼梦》中的女性魅力与女性力量。

《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和狐女

作为一部杰出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近些年又受到很多读者的关注。马瑞芳新作《怀忧终年岁:中国古代女子生存实录》中也有很多篇幅分析了蒲松龄以及这本书的内容。

在这次对谈中,马瑞芳说,蒲松龄笔下有着非常丰富的女性形象,这次她着重讲的是女鬼和狐女。谈及女鬼,她说,中国古代的小说家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蒲松龄这样能够把女鬼写得如此美丽、如此有学问,如此令人爱怜。书中,十六七岁女子原本应该像是鲜花一样在人间盛开,不过却因为各种原因逝去,在神鬼的话语体系中变成“女鬼”。她们肯定向往回到人间,所以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写了很多女鬼想要回到人间的办法。比如她们所写的诗被人间的书生听到,书生会和她们产生联络,帮助她们回到人间。

“这些女鬼身上蕴含着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人性。”马瑞芳说,有的是纯粹追求生活,有的是追求幸福,还有的女鬼身上体现了家国大事,比如公孙九娘和林四娘等。这样书写女鬼,就很不简单了。

电视剧《聊斋志异》剧照

另一种女性形象是狐女。传统的文化当中,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狐女都是一个贬义词,是与正派女性对立的形象。但是蒲松龄写出了不一样的狐女,《聊斋志异》中有82篇小说写到了狐女。

马瑞芳说,她把一些狐女叫作“阳光女孩”,因为她们身上有着一些人没有的可贵品质。比如《红玉》这个故事讲的就是狐女红玉帮助贫困的书生冯相如娶到美丽善良的妻子,在冯家遭逢变故后,她帮相如抚育孩子,恢复家业。

“狐女还可能是男性的‘导师’。”马瑞芳说,她用《凤仙》这个故事来说明。凤仙也是一名狐女,她们姐妹三人嫁了三个男人,但是父亲嫌贫爱富,轻视凤仙的丈夫刘生。凤仙为了激励刘生用功读书,留下一面镜子后离去。镜子里是凤仙的影像,刘生用功,影像就笑;刘生不用功,影像就忧愁。这样促使刘生发奋读书,终于考中了举人。

这难道不正是一种“人生导师”的身份吗?

贾母和刘姥姥都是大地般坚强的女性

在对谈中,赵健和马瑞芳分享了他读《红楼梦》的一些感受。马瑞芳则给予了《红楼梦》非常高的评价,她说,如果没有《红楼梦》,我们无法面对整个世界文学,尤其面对世界文学当中的长篇小说。

学界有观点认为,西方文学的珠穆朗玛峰是莎士比亚的戏剧。莎士比亚的几十部戏剧写了四百多名性格鲜明的人;《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也写了四百多个能够立得住的人物。所以,曹雪芹以一己之力挽回了中国文学在世界长篇小说创作中的尊严。而《红楼梦》最好看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写女性写得非常精彩。上到七八十岁的贵妇和村妇,下到几岁的女孩,曹雪芹都写得好看至极。在众多女性中,她最喜欢的还是林黛玉,“林黛玉是大观园的李清照。”

马瑞芳说,西方读者最喜欢的《红楼梦》中的女子是王熙凤,她还讲了几个自己教过的留学生所说的喜欢王熙凤的理由。除了王熙凤之外,马瑞芳重点讲了刘姥姥和贾母这两名老年女性形象。“我自己揣摩,她们前生其实是同一个人。一个出生在贫穷山村,她就是刘姥姥;一个出生在四大家族中的史家,她就是贾母。”马瑞芳说,尽管在书中这是差异很大的两个角色,但本质上是同一种人格,因为两个人的性格是高度一致的。她觉得,在荣国府走向衰败的时候,贾母是整个家族的主心骨和心气,是她一个人在精神上支撑着这个家族。而荣国府由盛转衰的巨大转折点就是贾母去世。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所以说,真正在挽救这个家族的是这个老太太。而刘姥姥在她的家族中也是扮演这样的角色,刘姥姥进到贾府,进到大观园,实际上也是在拯救自己的家族。她们都像大地一样,非常坚强、非常倔强。她们的这种抵抗挫折的能力甚至比很多男性还要卓越。

贾宝玉这个尊重女性、爱护女性的形象,马瑞芳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贾宝玉呵护女性与女性的社会阶层无关,对尊贵的小姐和低微的丫鬟他同样予以充分的爱怜。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能出现这样一个男性形象,非常难得。

具有文学才能和人性光辉的奇女子李清照

在这场对谈中,马瑞芳还重点谈到了李清照。她说,放在世界文学当中,李清照都是极为特殊的一名作家。她是婉约词派的盟主,还把自己在两次婚姻中经历的或甜蜜或凄苦的感受凝聚成美妙的词作。

马瑞芳说,李清照十六岁就登上文坛,以两首《如梦令》轰动汴京文艺圈。这两首词作刚开始流传时,不少人还以为是苏东坡的作品。后来人们得知“绿肥红瘦”是曾经掌管太学的李格非之女李清照的作品后,惊叹这名少女的笔力。

纪录片《最是烟火慰平生》中的李清照形象

李清照的再嫁风波也屡屡为人所关注。南渡之后孤苦无依的李清照接受了张汝舟的求婚,不过婚后她很快发现张汝舟只是觊觎她所收藏的文物,并且获知李清照的文物大多已经散逸后对她刻薄冷漠。李清照决定离婚,告发了张汝舟曾经虚报考试次数而“骗官”行径。张汝舟被流放,两人离婚。

马瑞芳认为,这桩离婚案显露了李清照作为女性的个性光辉,她不仅具有出色的文学才华,而且是封建时代凤毛麟角的奇女子。她不仅敢作敢为,而且聪明机智,善于斗争。“这显示了封建时代女性面临婚姻不幸时少有的抗争精神,以及与男权搏斗的智慧。”马瑞芳说。

马瑞芳还分析了李清照最出名的那首《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古代任何作家都写不出来的。许渊冲把这句诗翻译成了英文和法语,其中英文的翻译是,“I look for what I miss , I know not what it is . I feel so sad, so drear , So lonely, without cheer.”许渊冲翻译后,李清照这首词在西方文学界也广为人知。

谁也敌不过时间的镰刀,真正的艺术却可以,青史浓墨重彩地写下了“李清照”三个字。

编辑:任晓斐  校对:汤琪  实习生: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