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石晓丹
4月30日下午,一级演员、新中国功勋艺术家李光复做客济南市图书馆,以“戏魂灼灼光复何言”为题,与泉城读者和观众分享60载舞台生涯的感悟。从市井烟火到历史长卷,从书页到舞台,这位老戏骨以真挚之言,诠释了戏剧与阅读交融的深刻智慧。
最好的表演,就像“奶汤蒲菜”
活动开场,李光复率先以济南名菜“奶汤蒲菜”为喻,讲述表演真谛:“最好的汤淡而鲜美,正如最好的表演不是夸张的,而是准确的。”他坦言,塑造角色既需反复锤炼技艺,更需从阅读中汲取养分。“演员最后拼的不是演技,而是文化”,李光复说,读书是艺术生命的源头活水。
少年时读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旅行》,让他初窥文学魅力;《文心雕龙》中“拟容取心”的哲思,则成为他塑造角色的方法论——既要摹拟人物外在之“容”,更要摄取其内在之“心”。
行路读书,百业百师
谈及戏剧与阅读的关系,李光复以北京人艺传统为例,直言“演话剧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务百种业,更要悟百种业”。为演活清末旗人,他曾研读大量史料,从“东富西贵南贱北贫”的旧时京城格局,到八旗子弟清贫却又傲骨的性格细节,皆在书页间寻得依据。做演员不仅要体验各种职业形态,更要“悟”其文化内核与道德取向。
他提到人艺的一句老话:“人人是老师,处处是课堂。”并分享了早年的经历:一位普通的北京摊贩竟能详述“郭老曹(郭沫若、老舍、曹禺)”剧院历史,更将焦菊隐对北京人艺的奠基之功娓娓道来,令他感慨:“生活中的普通人,亦能成为文艺的评论家。”
演员的修行在舞台之外,也在书卷之间
作为现实主义戏剧的践行者,李光复对《天下第一楼》海外巡演盛况记忆犹新:“在法国、德国,演出结束后,观众都为这出中国话剧起立鼓掌,掌声如雷鸣一般。”他借此呼吁戏剧创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勿割裂传统与创新:“搞先锋戏剧不必排斥现实主义,好戏终需‘拉开大幕见真格’。”谈及人艺排戏的严谨,他透露每个演员需撰写长达几千字的人物自传,导演会逐字推敲修改,“或许有小演员,但没有小角色”,唯有千锤百炼,方能让角色从纸面跃入人心”。
互动环节,读者问及“如何快速准确阅读”,李光复笑答:“读书忌功利,机会总垂青有准备之人。”“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载人从狭窄河汊驶向浩瀚海洋”,他鼓励年轻人广泛涉猎,“演旗人要读八旗史,演茶客需品市井情——戏法人人会变,但‘感觉’需从书卷与现实的双重土壤中生长”。
他还表示,演员的修行在舞台之外,更在书卷之间。“典籍中的清泉与舞台上的光华,终将滋养出更多有滋味的济南故事。”
编辑:吕冰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