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的回归,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持续几十年的研究密不可分。从个人的不懈努力,到国家的倾力追索,正是这些合力最终促成了扎实、完整的证据链,从而助力我国成功追回国宝帛书。
这是1980年完成的《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也是从这时,李零教授开启了对子弹库帛书,长达45年的研究,今年李零教授77岁,半生奔波一心著述,只盼帛书归来。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李零:在1980年以后,我又写过很多研究楚帛书的东西,加起来就是15种,横跨了从1980年到2025年,所以前前后后已经研究了45年了。
45年,久久为功,此间有心酸更有欣慰。
因首部著作被考古学家张光直读过,1990年,李零在美研修期间,经张光直推荐参加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举行的东周楚文化讨论会,得以第一次见到子弹库帛书,也结识了美术馆的苏芳淑教授。
1992年6月12日,柯强所谓“捐献”的帛书入藏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1993年经苏芳淑推荐,李零应邀赴美参与这批残片的揭剥,至此,第一次形成了子弹库帛书的完整印象,同时,也开始了帛书在美国多地如何流转的溯源调查。
后来,美国芝加哥大学夏德安教授与李零一起,往返美中两国进行调查。柯强档案入藏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后,也是在夏德安邀请和帮助下,李零得以详细查阅。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李零:特别应该感谢的是什么呢,原来我们在华盛顿做的(揭剥)工作,由于柯强的原因,就是停下来了。罗泰教授他们发起了一个签名运动,有20多个来自各个不同国家的学者签名,给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去写信,所以从2001年重新启动帛书的揭剥工作。
因子弹库帛书相识、相投,原本李零教授一人开始的溯源研究,逐渐扩大成“四人组”,帛书如何被盗出土、如何被带至美国,以及在美国多地如何流转,证据链终于闭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李零:以我个人之力,也不可能做这样的帛书追索工作,感谢他们所有这些热心学者帮助我们做成这一件事情。
2022年转机出现,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发布了关于返还非道德方式获取文物的政策性文件,水到渠成,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的追索工作。
国家文物局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办公室副主任 朱晔:这些文物关系到我们文脉传承,关系到民族尊严、国家尊严,是我们一定要追索的对象,念念不忘。
编辑:陈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