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李运恒
5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自然资源领域代表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院长陈琳出席了见面会,她介绍,自己和同事们发起了志愿者团队,开展“乡村责任规划师”行动,秉持着老一辈规划师们的“铁嘴、铁笔、铁脚”三铁精神,进镇入村,走进田间地头,开展乡村调查,摸民情、听民意、聚民策,他们的脚步遍布了40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郊野地区。她说自己有一个梦想,就是让上海的乡村成为繁华都市的诗意栖居。希望未来继续为上海超大城市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空间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陈琳是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的院长,也是一名乡村责任规划师。她从事规划行业26年,参与了“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空间方案编制,还有生态修复、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等规划工作。
“在大家眼里,上海是繁华的都市,在我眼里,上海的乡村藏着很多‘宝藏’。”陈琳介绍,近十年来,她和同事们发起了志愿者团队,开展“乡村责任规划师”行动,秉持着老一辈规划师们的“铁嘴、铁笔、铁脚”三铁精神,进镇入村,走进田间地头,开展乡村调查,摸民情、听民意、聚民策,他们的脚步遍布了40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郊野地区。当走过荒野的小径,坐着石船去寻觅荒野秘境的时候,欣喜地发现乡村里还藏着千年的江南农耕遗存。这时候,就去查阅古籍,访谈专家、匠人,学习如何小心翼翼地去保护我们的江南遗存。同时,也把调查出来的乡村古建筑、古街、古桥、古树,以及现在还活态传承着的乡村文化风貌等,把它们整理成百万字的上海特色村落风貌纪实丛书。还编制了“沪派江南”乡村规划,还有湿地规划。
陈琳表示,作为上海的规划师,一直在思考“如何讲好上海的乡村故事”。上海的乡村和外滩、陆家嘴的繁华比起来略显低调,然而上海的乡村面积却占了上海陆域面积的三分之二,可以说上海的乡村是城市发展的“厚土和希望”,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去年编制完成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和传承规划,提出“沪派江南”概念,划定148个风貌单元,保护196个风貌特色村落,汇集各方力量围绕美丽乡村画卷共同行动。在行动过程中,陈琳现场分享“沪派江南”的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须浮鸥”的故事。去年,去调研青浦大莲湖的时候,看到一群水鸟在大莲湖的湖心水草上做窝孵蛋,如果这时候清理水草,就会破坏它们繁育的空间。所以紧急和相关部门协调,能不能暂停打捞水草。于是,在这之后,观测到增加了大约200多窝的水鸟在这里做窝孵蛋,看到这样的景象,真的很治愈。“留住一片野菱角、引得一群水鸟来”,这也会成为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坚持的一项行动,会继续关注郊野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生不息的大自然。
第二个是“阿婆茶”的故事。在上海的远郊,双祥村是陈琳和同事长期服务的一个村庄,它的生态环境非常优美,但是和很多上海的乡村一样,这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老人,还沿袭着喝阿婆茶、唱田山歌的传统民俗。走访调研时了解到,当地的老人迫切希望让年轻人以及他们的小孩子多回来看看。规划师能干什么?所以陈琳和小伙伴们一起开展了一场乡村实践。化身“六边形战士”,不仅要画图,还要和他们一起开展招商宣传,改造闲置空间。“镇长见到我时说,你怎么黑了这么多?我说,这是乡村和大自然给我的馈赠。就这样,我和当地的村民一起成长。”如今,这个村子已经有了乡村图书馆,还有了咖啡吧,成了中国帆板大师赛举办地。现在可以看到乡亲们唱着田山歌、喝着阿婆茶,为运动健儿们加油喝彩,也能看到老乡带着他的儿孙去田野里看艺术雕塑。同时在图书馆里,乡亲们还可以听到现代农业科技讲座。
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很多人共同努力。今年在开展“沪派江南”上海创新实践中,邀请了社会各界全过程参与规划设计,不仅和村民们一起讨论他们心仪房型、院子改造以及公共空间,同时还邀请公众用绘画、摄影等多种方式描绘自己心中的“沪派江南”,共同营造属于大家的“沪派江南”。陈琳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让上海的乡村成为繁华都市的诗意栖居。”
见习编辑:樊雨晴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