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雕心,以美引善”柳州监狱探索教育改造新路径
新黄河  昨天 22:37

新黄河记者:赵桂凯  

2020年,柳州监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监狱系统中率先将玉石雕刻艺术引入罪犯教育改造领域。经过四年探索,已摸索出一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化罪犯的教育新路子,为提升教育改造质效提供了创新性实践样本。

7月16日,“平安广西·见证法治新篇”主题采访团走进柳州监狱,深入了解这种以“美”为媒、以“艺”化人的教育改造方式。

雕琢下的心灵蜕变

在柳州监狱教学楼三楼的国学文化工艺美术实训室,记者看到,约100平方米的教室里,10余名罪犯端坐在各自工作台前,手持工具,在石料上专注雕琢,精美的《陋室铭》等玉石成品琳琅满目,或温润如脂,或剔透似冰,氤氲着迷人的光泽。

(罪犯在习练玉石雕刻。图片来自广西云-广西日报)

“以前总觉得日子熬不到头,现在每天和玉石打交道,才明白慢工出细活的道理,就像改造自己,急不得。”罪犯杨某一边打磨着一块青玉,一边接受采访。

“他现在的神情与以前相比,判若两人。”管教警察介绍,曾因余罪加刑而消极沉沦、麻木迷茫的张某,是在进入实训室学习玉石雕刻后,重新点燃面对改造生活、再树新生的信心。如今,他积极向善努力改造。

这样的转变在实训室里并不鲜见。罪犯沈某过去情绪浮躁,经过玉雕技艺的“温养”,如今,他的言谈举止间多了份沉稳。

罪犯吴某是玉雕作品《陋室铭》的作者之一。他主动学习美术基础和传统文化,如今已成长为组内技术核心。“琢磨玉石的过程,也是琢磨做人的过程。”他对“琢玉雕心,以美引善”有一番深刻的感悟。他说,自己刑满出狱后,想用家乡的鸡血玉资源,尝试带领乡邻开发当地旅游文创工艺品。

让非遗技艺成为改造“利器”

“这方《陋室铭》玉雕,每一笔刻痕都藏着静心的道理。”柳州监狱一级警长张涛一边带领采访团成员参观,一边介绍道。

柳州监狱为何选择玉石雕刻作为教育载体?张涛表示,相较于传统课程,玉雕艺术通过形象思维传递抽象道理,既适合不同文化层次的罪犯学习,又能减少他们对教育改造的心理阻抗。

张涛既是柳州监狱的一名警察,又是海派玉雕特级大师、国家级玉雕高级技师、工艺美术师、柳州工匠提名、柳州市总工会劳模工匠宣讲团成员。他和他的同事李波等人,均热爱传统文化,且研习玉雕多年,具备玉雕基础技术教学能力。

2024年,“柳州监狱国学文化工艺美术实训室”挂牌。

为让这项创新举措落地生根,柳州监狱组建以张涛等人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并构建了“理论+实操+文化”的三维课程体系。他们在教育课堂解析“玉不琢不成器”的哲理,用玉雕孔子像诠释“仁”,以关公造型讲解“义”。在实训室手把手传授打磨、镂雕技法,从握工具姿势到俏色运用,细致到每一个发力角度。

团队精心编写的教学教材内容,以逆境的坚韧、重启人生的勇气、感恩尽责的担当、再塑新我的决心为基调,同时加强以文化认同和爱国教育为核心。张涛研发的课件《戏说玉雕与文化》中的“君子比德于玉”章节,所提倡的“仁、义、智、勇、洁”为人处世标准就非常符合监狱改造罪犯的目标。他在《以炉瓶工艺阐述求平安之理》中,用玉雕布局诠释“和谐之美”,让罪犯在艺术赏析中领悟做人道理;以“切磋琢磨”的玉雕技法隐喻“切磋就是修身、琢磨便是养心”,勉励罪犯祛除恶习,完善自我。

多方合力激发教育改造大能量

“柳州监狱国学文化工艺美术实训室”是“柳州监狱先模创新工作室”的升级项目,监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监狱的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相结合。

为提升教学质量,柳州监狱借助社会力量让课程“活”起来。桂林理工大学教授汪旻远程优化课件,柳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方聪定期到监狱传授奇石雕刻技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法,更有“依托柳州奇石资源创作”的新思路,《柳州味道》等石雕作品已成为实训室的特色成果。

(罪犯在习练玉石雕刻。图片来自广西云-广西日报)

如今,柳州监狱这项创新实践也已结出丰硕果实:出自国学文化工艺美术实训室的《陋室铭》《故乡的云》《柳州味道》三件集体创作作品,已通过2025年广西艺术作品展览复审。

更深远的变化藏在细节里:曾经冲动易怒的罪犯学会了“慢下来”,浮躁的心态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变得沉稳。

编辑:刘梅梅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