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还在大学,专业暂停招生了!重新归零后,大学教师如何自我“升级”?
文汇报  5小时前

人还在大学,专业却没了。类似的情景,随着学科专业的调整,近年来在大学频频出现。

2023年,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全面启动新一轮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物流工程专业因学科布局调整暂停招生,涉及8名专任教师的转型发展问题。梁贺君就是其中之一。专业停招后,不少教师直言,面临教学和科研方向的双重断裂。

一切重新归零后,大学教师何去何从?

梁贺君凭借其大数据专业背景和前瞻性视野,主动拥抱变革,成功转型至机器人工程专业,并通过企业挂职实践实现“人工智能+远洋渔业”的产教融合,完成了教学的升级。

专业调整不是“撤退”而是升级

自物流工程专业暂停招生后,梁贺君的内心一度充满抗拒与迷茫。毕竟,他已经在物流工程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像《冷链物流》《食品仓储与配送》这些课程,他已教授多年,课堂节奏、教学设计、学生反馈都驾轻就熟。突然之间要重新备课、重新规划教学方向,这种归零的感觉让人很不适应。

更让他焦虑的是科研方面的断裂。过去这些年,他在智慧物流、供应链优化等领域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但随着专业的调整,这些研究方向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依托,仿佛所有的努力都将被搁置甚至废弃。那种无力感和失落感,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学院调整梁贺君到机器人工程专业。这是一个高度交叉融合的新工科方向,涉及机械、电气、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对他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临新的挑战,他意识到,这次专业调整,并不是一次被动的“撤退”,而是一次主动的“升级”。它不仅仅是岗位的变化,更是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能力的一次全方位重构。如果不能正视变化、拥抱变化,那就只能被时代淘汰。

为此,为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他开始系统地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查阅大量资料,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在具有大数据分析的专业背景下,他很快就弥补了机械、电气、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知识短板。

‌企业挂职赋能科研创新‌

2023年11月,梁贺君前往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挂职。这段经历成为他转型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在企业一线的工作让他真正接触到远洋渔业智能装备、远洋渔业数字化、AI大模型等前沿的应用。这不仅是一次宝贵的职业经历,更为他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行业动态、积累实战经验的平台。

挂职期间,梁贺君充分发挥自身的大数据专业优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期间,他主动到舟山、烟台、深圳等地的远洋捕捞船、渔获加工厂生产一线,了解远洋渔业在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方面的需求和痛点,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找准了方向。在中水集团他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远洋渔场高精自主导航探鱼智能艇研发与应用示范”、“AI国际履约助手及合规在线学习平台研发项目”、“超低温蓝鳍金枪鱼高品质海产品开发及市场推广”等一系列科研项目的顺利获批,成为他挂职工作的亮丽成绩单。其中,“远洋渔场高精自主导航探鱼智能艇研发与应用示范” 项目为中农发揭榜挂帅项目,旨在研发出具备高精自主导航和探鱼功能的智能艇,应用于远洋渔场,将大大提高远洋渔业的捕捞效率和精准度。

“AI 国际履约助手及合规在线学习平台研发项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履约助手和在线学习平台,帮助企业更好地遵守国际渔业法规,降低履约风险,提升企业的合规管理水平。

“超低温蓝鳍金枪鱼高品质海产品开发及市场推广”项目致力于开发高品质的超低温蓝鳍金枪鱼产品,实现远洋捕捞到餐桌的全程溯源,从源头记录到流通管理,一鱼一链,透明可查。让远洋海产品能够同城及时闪送,丰富了我国海产品消费市场,大大提升远洋渔业的附加值。

此外,他还获批了教委市级项目“基于 AI 大模型的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助手”。这些项目的成功立项,不仅为他的科研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他找回自信。

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所谓转型,并不是放弃过去,而是将过往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整合、拓展和再创造。”返校后,梁贺君积极投身“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主持了三门校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他尝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机器人工程深度融合,探索更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模式。

如今,梁贺君已逐步融入机器人工程专业,成为渔业工程与装备团队的核心成员。虽然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但他始终坚信:只有主动求变、持续学习,才能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站稳脚跟。

从最初的抗拒与不安,到后来的接受与适应,再到现在的热爱与投入,梁贺君说:“专业转型,不仅是一次职业路径的改变,更是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的本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信心。”

编辑:俞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