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吕高凡
在商场、地铁、咖啡馆、办公室……如今越来越多成年人的背包上,悬挂着与自身年龄、身份甚至着装风格形成鲜明反差的可爱玩偶。它们被称为“包挂”,正悄然成为都市生活中一道温暖而个性化的风景。
从经典的动漫角色、影视明星形象,到艺术家设计的潮流IP,如近期大热的Labubu,这些挂在包上的玩偶不再只是儿童的专利。有网友感慨道:“小时候看不懂《憨豆先生》为什么总带着泰迪熊,长大后终于明白——那是他在成人世界保持自我的方式。”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包挂”爱好者的心声。
刚工作一年的张女士就是其中之一。“我特别喜欢库洛米,每个包上都挂着不同造型的它。”她告诉记者,“出门前检查玩偶有没有脏、要不要换,已经成了我的日常仪式。有时候根据心情切换表情,仿佛它真的在陪我一起经历。”
这样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无论是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随身携带的“马里奥”挂件,还是五月天乐迷群体中广泛流行的胡萝卜“卜卜”,都成为个人情感的独特表达。在社交平台上,“包挂”相关话题屡屡引发热议。不少人坦言:“这不是幼稚,而是不想完全被‘大人’这个身份裹挟;‘包挂’就像独属于我的守护甜心,陪我面对每一天”。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许秋香分析认为,“从现实层面看,成年人佩戴玩偶‘包挂’首先是一种个人喜好的表达,能够满足其个性展示与审美需求。而从心理层面来说,‘包挂’往往作为一种‘过渡性客体’,成为成年人情感投射的载体。”此外,她进一步指出,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个体爱好、社群归属与情感记忆的外化象征。这类物件在实际心理功能上扮演着“安全物”的角色,帮助成年人在快节奏、高压的环境中维持情绪的连续性和稳定感;同时,它也成为一种含蓄的自我表征与群体身份认同的途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广东省玩具协会发布的《2025年度毛绒玩具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坚实的数据支撑:2024年全球毛绒玩具市场规模已突破百亿元,年增速稳定在15%左右。其中,“00后”超越其他年龄段,以43%的占比成为毛绒玩具消费主力军;“90后”紧随其后,占36%。IP联名、主题限定、设计师合作等策略的推进,也促使毛绒玩具从“玩具”逐渐转向兼具情感价值、文化内涵与收藏意义的潮流商品。
最后,许秋香从社会功能角度补充分析道:“如今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较大,玩偶‘包挂’成为成年人应对压力的一种方式,既折射出内心渴望‘退回’孩童时期的心理状态,也满足了当下的情感需求。这种看似简单的情感寄托方式,实际上承载着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的自我调适与情感诉求。”
剪辑:吕高凡 编辑:杨子梦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