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冷冻2年的西兰花山姆也在卖”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热议。
有网友表示,明确标注,想买就买,不想买就不买。
也有部分网友表示,明明有新鲜的,为啥要买冷冻的?
对此,@密度财经致电了山姆一线下门店,其工作人员表示,冷冻蔬菜是通过速冻技术来锁鲜的,不是缓冻,是急速下降到-18℃进行保鲜处理的,跟脱水蔬菜是一样的原理,营养不会流失也不会变质。此外,该工作人员还表示,只要小孩不对西兰花过敏,就可以放心食用,24个月的保质期和品质都是经过科学验证的,是没问题的,顾客可放心食用。
冷冻2年的西兰花还有营养吗?
针对 “24个月保质期西兰花”,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明确回应,“这类长保质期预制菜的加工技术其实还是比较成熟的。” 同时他强调,这类预制菜无需添加防腐剂,就像八宝粥,价格不贵,也没有添加防腐剂。
不过,在口味和营养方面,冷冻蔬菜在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会造成部分营养成分的流失。朱丹蓬表示, “中央工厂的技术水平决定了食材营养流失的程度。拿维生素来说,假设原本我们摄入500克的新鲜食材就能达到国家膳食标准,但是如果是冷冻两年的食材,就可能需要摄入800克。”
对此,北京营养协会理事、注册营养素顾中一也从专业角度给出了看法,“冷藏损失一般比室温小,但也会损失。有条件的时候,果蔬还是现买现吃更好。但如果真要长时间囤果蔬,其实商业速冻果蔬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果蔬放冰箱冷藏会比放室温下营养损失慢,不过也会有营养损失。而商业速冻果蔬在冷冻之前会有漂烫的步骤,这样会使酶失活,从而延缓损失。”他进一步解释道,“尽管漂烫这一步本身会造成一定的水溶性维生素损失(约 20%),但处理后再进行低温度速冻,就能极大延缓后续维生素损失,储存数月至一年也未必有冷藏一周损失得多。”
“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中,认为新鲜的食材更好,觉得冷冻的就是隔夜菜、不新鲜。但是其实传统的观念不一定是科学的,这也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朱丹蓬提到,西贝的争议除了“预制菜”以外,还有将预制菜以新鲜食材的较高价格出售、没有告知消费者是预制菜等原因。
科普任重道远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进一步表示,由于公众关注点较多,“贵、难吃、冷冻、保质期长、添加剂、知情权” 等话题交织在一起,导致讨论混乱,难以理性讨论预制菜的问题。
恰逢此时,9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该标准将对预制菜的分类、原料、加工工艺等作出统一规定,首次明确 “不添加防腐剂” 等强制性指标,并将餐饮门店预制菜使用情况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有望终结长期以来的定义混乱与监管空白。
而对于预制菜国标制定,钟凯表示,预制菜定义难有共识,中餐加工环节复杂,从原料到成品的预加工节点模糊,现有原料、品类标准已能覆盖安全监管,没必要再单独搞国标。
朱丹蓬也补充了当前标准制定的现实困境,“不同蔬菜的分子不同,很难制定同一个标准。而对几百种蔬菜制定出几百个标准,也不现实。”他进一步解释:“现在国家的标准,保证了食品安全。不过风味、口感方面就没有特别要求。”
“科普才是预制菜行业解套的终极出路。缺乏专业知识支撑的知情权可能沦为智商税收割工具。”不过,钟凯也承认,“公众对透明的需求真实存在,问题在于如何平衡知情权与企业运营实际。”
来源:@密度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网友评论
综合编辑:孙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