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遇上阴雨连绵,如何抢收?
央视新闻  今天 07:58

每年的9、10月本应是全国秋收的关键冲刺阶段,但今年,多地出现持续阴雨天气,打乱了秋收的节奏,给秋收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各地抓住连阴雨天气的放晴间歇,抢收正在进行。

十月的北京,少雨的季节,但今年从国庆假期开始,前后下了五天雨。

10月12日一早,我们跟随农业服务公司的沈兴新,来到了大兴区黄村镇的一片玉米田中。这片紧邻大兴机场高速入口两侧的土地,三年前开始种植小麦和玉米。

连续3天的降雨,终于有了放晴的迹象,收割人员8点不到就开始下地。玉米收割机和倒运车相互配合,但泥泞不堪的土地导致倒运车陷车状况频发。

过去十多年间,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连续攀升,从2016年开始,沈兴新带领他的农业服务团队,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提供耕种防收在内的全链条土地管理事务。2024年开始,公司在北京大兴等地陆续托管了近8000亩土地,按照往年的时令,我们目之所及的景象,应该是已经完成玉米收割,播种完冬小麦的平静土地。

通常情况下,玉米的种植品种按照收益排序为籽粒玉米、棒子玉米和青贮玉米。所谓青贮玉米,指的是主要用于饲料种植的玉米品种,收割时将整株玉米一次性完成切碎,制成青贮饲料。沈兴新的这8000亩地之前按照籽粒玉米和棒子玉米播种,但眼下连绵的秋雨,为了及时止损,他决定将2000亩的玉米按照青贮玉米收割。

完成收割的青贮被运回存放场地后,会进行裹包处理,之后就近销售给附近的畜牧场。与此同时,为了应对含水量较高的玉米在集中堆放后会引发霉变等问题,工人们也在搭建临时通风设施,为玉米收割做准备。

2013年,沈兴新面临着事业转型,因为对土地的留恋,他回到老家邓州农村承包了一些土地。并在探索中发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创业方向。在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10多年的时间里,他也是第一次遇到秋季抢收期间,全国各地全面降雨的情况。

按照往年的工作节奏,从9月10日开始,他们在河南开始进行玉米收割和冬小麦的播种,一路往北,到10月12日左右完成北京冬小麦的播种,这也标志着秋收秋种的结束。但今年,他们公司的农用器械不得不分散在全国各地,等待各地降雨的结束。

今年秋季,宝鸡的秋雨从9月2日开始,较往年提早了10天。累积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6倍。今年,沈兴新的公司在凤翔有大概6000亩土地的玉米收割和冬小麦播种任务。

按照往年,这些土地在一周时间就可完成收种,今年却因为天气原因,公司的各种大型农机设备不得不在全国各地调转。王吉祥在这里已经有20多天了。

王吉祥的老家在湖北襄阳,之前在深圳的一家电商公司做仓库管理工作,四年前,从朋友那里了解到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发展前景,他辞职加入首邑农业,目前在公司负责各地农业收运种植业务的拓展工作。

据说前几天放晴了一日,但土地的泥泞状态,让机器下田作业的收运效率大打折扣,王吉祥从河南邓州公司所在地紧急调运了8辆拖拉机前来支援。

吊车就位后,农机手们将4根吊带分别绑在了拖拉机的前轴承和后轮胎上。

将刚刚抵达凤翔的农机手和拖拉机安排妥当后,王吉祥马不停蹄赶到了凤翔区陈村镇槐北村的土地收割现场。

9月份以来,在秋收最为紧张的冲刺阶段,全国各地粮食产区都遭遇了连续的阴雨天气。泥泞的土壤使得农机具不敢贸然下地,给秋收秋种带来了严重影响。

谢慧芳的老家在宝鸡凤翔区,大学毕业后,进入宝鸡文化旅游管委会工作。结婚后,她和在银行工作的丈夫在宝鸡市里生活,家里的8亩土地一直是公婆打理。2014年,她在怀孕期间看到了市里出台的土地流转政策,尽管之前没有任何种地经验,但她认为,未来的农业应该是规模化发展方向,与丈夫商量后,决定承包土地试一试。

凤翔古称为“雍”,是周秦发祥之地,先秦时期,秦国在这里完成了半农半牧到农业文明的转型。作为陕西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凤翔区耕地面积75.17万亩。自2014年开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以来,共完成确权农户11.22万户,承包地面积71.48万亩。截至2024年,土地流转面积达22.1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85家,种养殖大户720户,农业产业企业42家。

2015年,孩子出生后,谢慧芳和朋友成立了惠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管理和经营工作。因为村里人多数外出打工,种地的人逐年减少。当年,她们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流转了230亩土地,开始种植小麦和玉米。几年后,土地带来的效益逐渐显现,她也不断加大投入,发展到如今3000亩的规模。去年,她的丈夫也从银行辞职,投身农业。2021年,她结识首邑农业,开始将每年夏秋两季粮食的收割耕种任务交予了对方。

泥泞的土壤中,只有轮子极宽的这种收割机搭配宽轮拖拉机拖拽的斗车,才能勉强进地,在小雨状态下进行部分抢收。

如果不是雨水打湿相机镜头,需要时刻擦拭,我们站在这里甚至都不易察觉这淅淅沥沥的毛毛细雨。但即便是这样的雨水,对于在田里抢收的大型农机来说时刻会出现无法预知的状况。

张宏利是凤翔本地人,因觉得和土地打交道简单,5年前开始在凤翔区城关镇马村承包土地,在选品时,了解到这些年市场上水果玉米需求旺盛,一直深耕至今。因为管理得当,他种植的水果玉米收成和销路一直很好,承包土地的规模也从十几亩扩大至一千亩。

今年,连续一个多月的雨水,让他焦头烂额。早在20多天前,他就到处寻找人工和装载机,开始抢收早已成熟的水果玉米,但目前,还有近400亩没有收完。

这天一早,谢惠芳带着青贮饲料的收购商,来到了凤翔区陈村镇阎家干沟的一片玉米田地,确认地块后,收购商随即钻进了玉米地中查看玉米的长势。

因为持续降雨,谢惠芳合作社的朋友害怕玉米会产生霉变和发芽,不仅冬小麦的种植受到影响,已经成熟的玉米也可能面临颗粒无收的情况。思量再三后,将原本计划收获玉米籽粒的地块,以每吨345元的价格改卖青贮,尽快止损。

今年6月中旬,谢惠芳在选择玉米种植品种时,3000亩土地也全部选择了籽粒玉米进行耕种,导致她措手不及的是变化莫测的天气。今年夏天,玉米出芽后,陕西遭遇了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旱情。进入9月,秋收关键期,陕西又遭遇1961年以来第二强的连阴雨天气,持续近40天。

按照原本的计划,秋收时节,谢惠芳每亩玉米的籽粒收益大概在500元左右。但夏季的旱情和秋季的连阴雨,让她今年种地的成本不断叠加。

好不容易挺过了玉米的成长周期,收获期间,连续40天的阴雨,让谢惠芳意识到要放弃籽粒收割,及时止损。按照玉米籽粒入库贮存标准,其含水量不能超过14%。但因日照不足,田间玉米普遍的含水量都在40%左右,即便车辆可以下地,但之后的晾晒、烘干都是一连串困难。思量再三,她决定将三分之二土地上的玉米籽粒改卖裹包青贮。

这里是谢惠芳在陈村阎家干沟承包的1000亩土地,玉米已经进入成熟期。前期她在这里投入了很多心血,尽管面临玉米发霉的风险,她还是想要坚持到阴雨结束收割籽粒。

因为玉米的质量每天都会有所衰减,张宏利不得不拜托工人们加班加点进行抢收。在当地,因为大家外出打工,农村缺少人力,用工成本也相对较高。张宏利拜托朋友,在广西找到了专门收割水果玉米的工人。大家远道而来,他也需要解决工人们的吃住问题。

张宏利种植的水果玉米,全部是按照商品的标准进行管理,玉米经过包装后,可直接进入大型商超进行售卖。行情较好的时候,一斤可以卖到一元钱左右。但今年,玉米的成本和工价预计要增加30%左右。此外,原本作为鲜玉米销售的商品,如今只能送往加工厂,做成罐头或者真空包装产品,每斤的收购价格大概是原价的一半。

10月17日下午,连续近40个小时的降雨终于放晴。王吉祥来到地里查看土地的泥泞状态,和工长确认机器何时能够下地种植冬小麦。

尽管天气放晴,但土地的泥泞状况暂时无法支撑农机具下地作业。耐心等待,已经成为今年秋收期间的常态。谢惠芳将厂房的部分房间改造为临时宿舍,并聘请厨师保证大家的三餐。

根据天气预报显示,10月18日夜间到21日白天将有连续降雨,为了保证冬小麦的及时播种,大家需要尽快完成青贮收割,以便下一轮降雨结束后进行土地整理和冬小麦的播种计划。

尽管在道路两侧看到了很多农用机械,但能下地干活的很少。除了土地泥泞的原因外,一些地块的玉米生长状况也早已无法满足收割的条件。

临近傍晚,我们驱车返回合作社途中,难得见到一处地块中,正在抢收玉米籽粒。

201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凤翔区也拉开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序幕,以“田块平整、通水、通路、提升地力、产量、效益”为目标,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63万亩,占全区土地的六成以上。高标准农田在增强农田防抗灾,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

今年,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党安杏的1300亩玉米地,每亩的玉米收成大概在1500斤左右,夏季的旱情对其产量的影响并不算大。

因为道路泥泞,倒运车有陷车风险,只能停在田边。眼前的收割机自带5吨存储仓,为防止陷车,装满3吨左右,就会开至倒运车附近进行卸粮。

我们跟随倒运车一起前往了凤翔当地最大的烘干厂。我们抵达汇峰农业烘干厂时,正看到承包户拎着自家的玉米,向刘海峰请教能否进行玉米籽粒的收割。

机器收割玉米籽粒时,会通过巨大的旋转力将籽粒与棒子分离,如果玉米湿度过大,就容易造成籽粒破损。刘海峰建议,承包户可以等待几个晴天后,再进行收割。

刘海峰是凤翔本地人,2014年,他看到国家推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后,开始尝试在老家承包土地,探索大田种植。2018年底,他从北京回到了老家,创立汇峰农业。除了包地之外,公司的业务范围包含了从农业种植管理,到仓储销售的全链条农事服务。去年11月,这座占地55亩的农业农事服务中心正式落成,可以覆盖周边10公里的农事服务。

在烘干塔的进粮口,我们看到了今天刚刚抢收上来的玉米籽粒。但质量相较于往年,还是有所差别。

参差不齐的玉米籽粒进入烘干塔后,玉米渣会在去杂的步骤先行筛出。完整的玉米籽粒则会上塔进行烘干。平均需要烘干8小时后,干粮排出,经过色选机筛出霉变籽粒,最终进入仓库存储。

进入玉米的储存仓库,一股清香的气息扑鼻而来。刘海峰告诉我们,尽管当下玉米籽粒的市场收购标价大概为每斤1.1元左右,但实际收购的价格最高也只有每斤0.7元左右。

10月10日,财政部发布消息,为积极应对连阴雨影响,财政部近日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支持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7省受灾地区加快开展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等农业生产防灾救灾工作,保障秋粮丰收到手、颗粒归仓。

根据宝鸡市农业农村局消息,截至10月27日,凤翔区已收获秋粮作物19.89万亩,完成总进度62.94%,已播种小麦41.2万亩,占计划面积的65.4%。

十天后,我们在北京大兴区黄村镇再次见到了沈兴新。8000亩的土地已经基本完成收割,大兴区的场地内,堆满了籽粒、棒子和裹包青贮。与此同时,北京的冬小麦播种,也已经进入尾声。沈兴新预计在25日返回邓州,进行秋收。

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推进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依托农机合作社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组建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加强机械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加强灾害风险监测预警预报,用好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等力量,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根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0月27日,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八成半,玉米大豆收获过九成,中稻八成半。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派出7个工作组和科技小分队,分赴黄淮海冬小麦主产省开展包保指导,努力为来年农业生产夯实基础。

编辑: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