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山东古代科技发展的盛况和特点,儒学研究者马来平应邀访问济南高新区金谷小学
新黄河  昨天 19:51

新黄河记者:张成地  

5月16日,济南高新区金谷小学特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专家顾问、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马来平教授,为全校师生和家长带来题为《山东古代科技发展的盛况和特点》的讲座。高新区金谷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毕英春主持;高新区教体办基础教育德育负责人张文娟,高新区泰和小学校长姜燕,山东大学校友、金谷小学家委王汝洋共同参与活动。

据了解,马来平在科技哲学、科学技术史等领域深耕数十载,著述丰硕,专著有《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探寻儒学与科学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中国近现代科技思想史研究》等10余种;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文史哲》等期刊发表CSSCI论文1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现正主持省社科重大项目山东文脉工程“《齐鲁文库》科技编”。

此次讲座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若干前提问题;二是山东古代科技发展的盛况,三是山东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首先,马来平对一些前提问题作出了简要说明。其中包括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科学、中国古代科学家是一群怎样的人、如何看待山东古代科技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何谓科技高峰、如何处理有争议的科学家里籍等。

接着,马来平指出,山东古代科技发展历经三次高峰: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迎来了第一次科技高峰。《考工记》和《墨经》是该时期的标志性成果。前者详细记述了30种手工业生产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全面反映了当时技术发展的卓越水平;后者则在光学、力学和数学等方面有精深的研究,许多成就远远超过了同期世界先进水平。此外,在天文学、手工业技术、医学等领域,山东都取得了诸多辉煌成就。经过秦汉时期的酝酿,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科技形成了第二次科技高峰,《九章算术注》《齐民要术》被视作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就。前者是对《九章算术》的进一步完善,它全面论证并修正了《九章算术》的若干内容,使中国古代数学体系走向规范化。后者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业巨著,它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的农牧业生产经验,成为后世农学著作知识体系的典范。《张丘建算经》《通历》《脉经》等大批科技成果都表明古代山东在此时期获得了卓越成就。不同于世人常将科技高峰与经济鼎盛相挂钩的认知,古代山东科技发展的第三次辉煌并未出现在繁荣的大唐盛世,反而于宋元时期璀璨绽放,其代表性成果为《数书九章》和《王农书》。前者在高次方程数值解法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国际性突破,是我国以及世界数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后者兼论中国北方与南方的农业技术,是我国第一部广义的农学著作。《小儿药证直诀》《海潮图》《授时历议》等著作也证明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斐然。

通过对古代山东科技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与其他省份科技成果的横向比较,马来平提到,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中有三部(《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桢农书》)为山东人所作,这三部农书不仅是山东人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见证,也为我国农学知识的体系化奠定了基石。其次,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中,无论是在天文、农学,还是数学、医学等领域,山东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其他省份相比,稳居全面领先地位。再次,鲁班等齐鲁工匠在形成中国古代工匠传统中起到了“基础和起始”即“源始性”作用。山东工匠传统不仅对齐鲁大地陶瓷、纺织等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更是推动了中国古代技术的繁荣。最后,山东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科学进步推动了人文思想的繁荣,其厚重的人文思想也为科学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与指引。

马来平表示,山东古代科技发展群星灿烂,硕果累累,涌现了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宋元三次高峰,整体上表现出了农学知识体系的奠基性、各主要领域的全面先进性、工匠传统的源始性与厚重人文传统的协同性等四大特点。山东古代不仅在全国曾长期执人文科学之牛耳,而且其科学技术也堪称重镇,山东人民为中国古代科技作出了卓越贡献。

马来平的报告资料翔实、意涵深刻、视野开阔、逻辑缜密,为全校师生、家长带来了一场科技史知识的饕餮盛宴。毕英春在总结发言中表示,马来平教授的讲座如同一把钥匙,为师生开启了认识山东古代科技的新维度,不仅激发了大家作为山东人的强烈自豪感,也让她深感教育者的使命在肩。教育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广度与深度结合,倡导通过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她还提到,教育的蓬勃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携手培育时代新人。此外,毕英春着重强调,马教授刨根问底的探索态度、严谨审慎的治学品格,正是师生在求知路上应当学习的宝贵品质。

《齐鲁文库》是山东省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规划与强力推动下,开展的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文化建设工程。《齐鲁文库》系统规划典籍、研究、史志、人物、文物、文学艺术、山水、科技、红色文献九大编纂体系,以6000册宏大规模、13亿字浩瀚篇幅,全面开展山东历代传世文献的研究、保护、辑录与整理出版工作。该文库深度挖掘齐鲁文化内涵,精心守护山东历史文化根脉,持续提升山东文化软实力,为传承与弘扬齐鲁文明,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通讯员:张晓丽 王汝洋  编辑:刘玉红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