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推出参加马拉松可享购房优惠,透露出哪些信号?| 大鱼财经
新黄河  2025年04月22日

新黄河记者:张博  

4月20日,陕西西咸新区半程马拉松赛在昆明池畔鸣枪开跑,主办方称共有1万余人参加比赛。值得一提的是,当地专门针对参赛者提出购房优惠活动,在活动期内购房可享受“折上折”。

大鱼财经梳理发现,西咸新区并非首个面向马拉松参赛群体设立购房优惠的城市。在此之前,江苏无锡、盐城以及湖北十堰已实施过类似政策,购房最高可减免8万元。

多地借助马拉松赛事押宝新房销售,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否属于偶然,又释放出哪些信号?

西安某楼盘交房现场

卖房搭上马拉松“顺风车”

文件显示,从2025年4月18日至6月30日,参加过历届西咸新区马拉松赛事或本届参赛选手,持相关资料购买指定楼盘新建商品房的,均能享受专属购房优惠。据了解,优惠分为3个档位,每个项目具体优惠不同。不过当地目前尚未刊发细则。参与此次优惠活动的楼盘共27个,单就房企性质来看,不仅包括央企、国企,同样有民企的身影。

此次“促销”活动由西咸新区房地产行业协会(下简称“西咸房协”)组织发起,据西咸房协透露,在相关计划落定后,房企参与热情高涨,先后有30余个项目报名参与,经过评定精选,最终确定27家参与。

西咸新区地理位置优越,承接西安市与咸阳市,位于西安市主城区西侧,南向又与西安“新贵”高新区相连。据西安某本土知名房产中介品牌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西咸新区区域内以新楼盘为主,学校及其他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另据安居客数据,本月,西咸新区新房平均单价较前三个月有所下降,来到10565元/平方米。

在今年的比赛线路设计上,西咸新区也花了不少心思。官方介绍,此次比赛线路融合了昆明池、汉武帝雕塑等历史文化景观与秦创原科技走廊等现代城市风貌,由于环境优美、风景宜人,被跑友称为“最美滨水赛道”和“PB友好型”赛道。

西咸新区某楼盘销售李想(化名)告诉记者,政策发布后确实有外地购房者致电咨询,但基本都还是持观望态度,“对一般人来说,对一个地方有好感跟在这儿定居,区别还是很大的。”不过他也赞同企业通过参加城市品牌活动的方式进行促销,“在现在的大行情来说,没有哪家房企嫌曝光度高的。”

现实情况似乎的确如此。纵向对比来看,此前已经借“马拉松”赛事东风推出购房优惠政策的无锡、盐城、十堰,近几个月新房价格也都不同程度出现下降,房地产市场趋向稳定。这也被外界解读为去库存压力凸显背景下,各地政府在政策端做出的创新性刺激举措。

梳理几座城市的优惠政策不难发现,除西咸新区是行业协会主导之外,其余三城政策出台背后都有地方政府部门参与。其中手笔最大的当数无锡,参赛者购房最高能享受到8万元的减免,盐城、十堰力度相对较小,前者提供3万元的补贴,十堰则是发放2万元的折扣券。

西安某楼盘售楼处

需要更加精细化的政策

商品房借助马拉松“促销”成效如何?对此,市场层面也是议论纷纷。

支持者认为,房企通过高曝光率的活动进行营销,有利于减轻自身去库存压力,是楼市趋于稳定背景下的积极尝试。加上有地方性政策的背书,长尾效应值得期待。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他在接受大鱼财经记者采访时说,“跑马购房”体现了政府多部门打通体育消费和购房消费环节,通过购房补贴财政支持工具,更好激活特定群体认购新房的消费需求。而且从营销活动来看,通过参加“跑马购房”活动,本身也符合房企营销造势的需求。

严跃进认为,目前各地结合赛事经济,将美食推广、人才安居、文化旅游等元素积极导入,将不断为房地产销售带来更多机会。他还建议,政府要主动搭台、房企应积极参与,尤其是要推出优惠诚意度高的新房项目,增加推广力度和更好打动意向需求,并高效转化为认购需求。

事实上,近年来赛事经济广受追捧,并且不乏尝到甜头者。例如西北重镇——兰州,按照当地官方媒体引用机构的数据,去年兰州马拉松期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5.37亿元,人均消费4300余元。

此次西咸新区马拉松比赛,同样举办了首届马拉松消费嘉年华,融合了文化、商业、旅游、体育、农业五大产业要素,包括车企、家居家电在内的百余家企业参展,打造了多样消费场景。官方如此评价此次赛事:马拉松赛事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文化水平的重要渠道,当地通过发力体育赛事经济产业链,实现了文旅体融合的“留量”。

不过,仍有不少业内人士对“跑马购房”持观望态度。他们认为,买房不同于其他旅游消费,参赛者多是短期停留的外地人,实际购房转化率存疑。一名西安资深房产中介向记者表示,“尽管此类政策短期内能提升关注度,但如果缺乏后续配套(就业、教育等吸引力),也难以形成可持续的购房需求。”

亦有声音指出,本地刚需群体因未参赛无法享受优惠,容易引发“厚此薄彼”的争议。相比之下,楼市或许更需要人才购房这类针对性强精细化政策。例如,有受访者以济南公积金定向支持灵活就业人员住房的政策为例,建议今后各地有必要针对不同购房群体,设计差异化补贴,从而发挥政策端的最大效用。

编辑:吕冰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