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苏冉
一张金融牌照价值几何?答案或许是2.4亿元。7月22日,中国儒意(00136.HK)公告称,上海儒意星辰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买方)、万达金融(卖方)及快钱金融已订立股权转让协议。买方有条件同意受让而卖方有条件同意转让目标公司30%股权,现金代价为2.4亿元,分三期支付。按此估算,快钱金融估值约8亿元。
交易完成后,中国儒意将成为快钱金融单一最大股东。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底,万达曾以3.15亿美元(约合22.57亿元人民币)拿下快钱公司控股权,这也是万达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首桩并购。业内观察,快钱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全牌照资质,儒意此时收购,既以较低成本获取全国性支付资质,又能够卡位数字金融和跨境支付、稳定币等热点场景,享受相关政策红利。
快钱交易流水曾破2万亿,中国儒意多次收购万达资产
事实上,万达出售快钱金融早有预兆。
快钱金融于2011年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是国内获得全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之一。其业务范围涵盖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及跨境人民币支付等多项支付服务。2014年,万达拿下快钱公司控股权后,快钱当年交易流水规模超过2万亿元,位列银联商务、支付宝和财付通之后排名第四。
这一“动作”也践行了万达一直以来意欲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力的想法。彼时,万达集团曾在官网报道中写道:“如果把快钱公司现有的360万家企业合作伙伴、200多家金融机构和万达商业合作伙伴、每年几十亿人次线下客流充分整合,万达将成为中国最大的O2O企业。”
2017年,万达实现了对快钱的全资控股。不过,仅一年之后,万达计划10亿元出售快钱的消息甚嚣尘上,意向买家包括苏宁、中石化、抖音以及部分外资背景公司等,但均未有实质落地。
2024年6月,快钱金融将全部股权出质给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常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质股权数额4.82亿元,该数额正好与快钱金融的注册资本金额相等。股权出质后,快钱金融股东发生改变。2024年11月,快钱金融引入7位新股东,万达金融对其的持股比例由100%下降至30%,但实控人仍是王健林。
此番,中国儒意购买的正是万达金融持有的快钱金融剩余30%股份。按照交易价格来看,快钱金融估值约为8亿元,与当初万达的购入价22.57亿元相比缩水超六成。
事实上,这不是后者第一次收购万达旗下资产。
2023年至2024年,中国儒意及旗下公司通过多次股权受让,获得了万达投资100%股权。2024年4月17日,万达电影公告称,“儒意系”持有万达投资100%的股份。由于万达投资是万达电影的控股股东,“儒意系” 实控人柯利明取代王健林成为万达电影实控人。
中国儒意主要以内容制作(儒意影业)、流媒体(南瓜电影)、游戏(景秀游戏)三大业务为核心,近期热映的电影《长安的荔枝》就有儒意影业参与。截至2024年末,柯利明作为企业创始人,持有公司18.32% 的股份,是中国儒意的第一大股东;腾讯通过其子公司 Water Lily Investment Limited 持有中国儒意17.75%的股份,是其第二大股东,并在影视版权资源共享和游戏业务支持方面与中国儒意有深入合作。
最大动力来自支付牌照,影视娱乐公司跨界金融前景难料
此次中国儒意收购快钱金融,意在一张支付牌照。
中国儒意在公告中明确提到,预期快钱金融的支付服务能够与中国儒意现有业务,包括线上流媒体、线上游戏服务,以及公司间接投资的附属公司万达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线下影城业务产生协同效应。
业内观察,从业务逻辑上看,这种协同效应的设想颇具吸引力。在线上流媒体和游戏方面,未来的充值支付可以更加便捷,这不仅有利于提升用户的支付体验,还能对中国儒意的现金流和成本控制产生积极影响;在线下端,对于电影票购买和影城商品的支付也将带来便利,进一步优化消费者的消费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快钱还是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首批合作机构之一,具备全面受理数字人民币的能力。公告显示,快钱积极参与数字人民币及跨境支付场景的应用与推广,具备良好的政策导向与技术创新潜力。
对此,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指出,快钱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全牌照资质,更在于近几年来支付全牌照展现的稀缺性与政策窗口期。近年来支付行业监管趋严,儒意此时收购,既以较低成本获取全国性支付资质,又能够卡位数字金融和跨境支付、稳定币等热点场景,享受相关政策红利。
不过,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对中国儒意的此次跨界收购“不太感冒”。
互联网分析师张书乐表示,中国儒意作为影视公司近年来多次跨界游戏领域,这本身是一种文化领域的拓展,但进击金融科技领域就有些越界了。没有主营业务的帮衬,全靠资金“输血”,能否打开场景十分难料。毕竟金融科技领域与影视文化领域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业务模式、运营逻辑和风险管控等方面都存在显著不同,中国儒意能否成功驾驭这一新领域,充满了不确定性。
有专家分析,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中国儒意能否借助快钱金融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和战略协同,快钱金融能否在中国儒意的带领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万达系企业又能否通过资产调整实现转型升级,这一切都有待时间的检验。这场商业博弈的结果,不仅将影响三家企业的未来发展走向,也将为资本市场提供新的案例和启示。
编辑:郑楚翘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