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1.7万亿元!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二位
新黄河  2024年07月11日

新黄河记者:王铮  

7月11日,新黄河记者在“走在前 挑大梁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

据了解,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5%,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2%。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7620.4亿元,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6个产业增加值均居全国第一位。

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入轨运行,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国家深海基地等50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集聚山东。海洋领域全职驻鲁院士22人,占全国的1/3。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在深海开发、智能装备、生物育种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中,三分之一来自海洋领域。

山东沿海港口实现一体化发展,生产性泊位达661个,其中20万吨级及以上大型泊位29个。累计开通集装箱航线354条,航线数量和密度居北方港口首位。布局内陆港50个,开通海铁联运班列95条,海铁联运箱量居全国第一。货物吞吐量连跨5个亿吨级台阶,2023年达到19.7亿吨,居全国首位。

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动态整治入海排污口2万余个。“十四五”以来,争取中央资金27亿元、地方投入14.8亿元,开展海洋生态治理,整治修复岸线42.9公里、滨海湿地8660公顷。4个海湾入选全国美丽海湾,数量居全国第一。2023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95.6%,历史性进入全国前3名。

山东连续举办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全国唯一的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户青岛,“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同步启用。“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新设涉海类外商投资企业153家,船舶及海工装备、水产品等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编辑:曹梦佳  校对: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