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山大求学趣事、代言推介家乡……薛其坤为何对山东如此眷恋
新黄河  2024年06月24日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院士和著名物理学家薛其坤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

薛其坤,1962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他靠着努力与坚持学习知识走出大山,考上了山东大学。1984年毕业后进入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一边工作一边考研,最终考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自喻为“一艘从沂蒙山区驶出的小船”,并多次提到了山东人的特质与性格对他科研路的帮助。2023年,薛其坤还在“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2023北京推介活动开幕式上为家乡现场打Call!

感恩家乡:

沂蒙精神引领我攀登科学高峰

是什么支撑着薛其坤如此坚韧不拔地搞科研?回答是“沂蒙精神”。2023年11月,薛其坤在获得巴克利奖后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我从小就养成了沂蒙山人那种比较坚强的性格,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怕,考研不顺利,到国外读研究生不顺利,但都克服了一般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直至走到今天。”

“我从小就造就了咱们沂蒙山区人民那种比较‘皮实’、比较坚强的性格和人生态度,使我一路走来没有被打(趴)下。”薛其坤表示。

向全世界自信推介家乡:

与时间赛跑,山东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2023年11月10日,“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2023北京推介活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向大家讲述了自己与山东的故事,并分享了量子领域里的未来世界。

在被问及为何对微观世界的研究如此痴迷时,薛其坤说,从事量子研究,着眼的是下一次的信息技术革命。在未来,量子科技不但使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大幅度提高,通信更加安全,还可以让传感技术更加灵敏,信息精度更加精确。“因此,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将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这就是我们的心之所向!”

2022年,山东参与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以山东省会“济南”命名,发射升空。山东预见性地看到量子科技的发展前景,正信心满满布局让人期待的量子信息技术。

“作为一个山东籍的科研工作者,我感到非常骄傲,我的家乡不仅布局量子科技,还诞生了很多重大科技成果——在烟台试航成功的蓝鲸2号,是全球作业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在青岛驻泊的‘蛟龙’号,创造了载人潜水器7062米的深潜纪录;在济南启用的新一代神威E级原型机系统,采用国家自主芯片研制,将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向着更深、更远处迈进!”薛其坤说。

谈山大求学:

大学未缺席一堂课 山大这8个字激励我不甘停步

2021年10月15日,在庆祝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上,薛其坤作为校友代表致辞。

薛其坤是山大1980级光学系校友,他表示,从略显坎坷的求学和成长经历可以看出,自己从来不是最有天分的学生,但在山大严谨学风的熏陶下,他大学四年没有缺席过一堂课;尽管自己不是班级中学习成绩的佼佼者,但在山大打下的扎实基础使他受益终生。

他记得,大学时山大举行的五四青年节科学论文比赛,他和同宿舍同学合写的一篇“现在看来没有什么学术含量”的小论文竟然获得一等奖,奖品是一个精美的笔记本。“这是我在山大期间获得的‘最高荣誉’。”薛其坤说,这次活动使他理解了知识学习与创新发现的距离和关系,体会到了学无止境的真谛,意外获奖更是点燃了他毕生投身科学的火花,激发了探索未知的热情。

薛其坤说,山大“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已潜移默化地融入每一位山大人的基因里。“正是因为‘学无止境、气有浩然’,让我在两次考研失败后,没有放弃理想追求,最终跨入了科研的大门。”他说,是校训的激励让他在攻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难题后不甘停步,带领学生向高温超导机理这一科学难题发起新的冲锋,让他怀有中国科学家的自豪和自强,在科学前沿不断探索,为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新时代一流研究型大学奋斗。

综合编辑:卢婷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