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区司法局:“三治融合”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新黄河  2024年12月12日

新黄河记者:王静静  

日前,记者了解到,济南市济阳区司法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三个融入”与“三治融合”紧密结合,建设以“自治为本、法治为纲、德治为先”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自治聚力,夯实国家富强民主根基

坚持以“自治”激发基层发展活力,让村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感受民主与自由,提高乡村经济发展内生力。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对全区566个行政村班子进行评估提升,建立和完善村民代表大会、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依法制定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例如,仁风镇姚家村创新“红黄榜”制度,以村规民约为基础,总结提炼出通俗易懂的“红榜”九条正面清单和“黄榜”九条负面清单,明确惩罚措施,做优做实村级自治单元。

规范“小微权力”运行机制,全面推行“主题党日+阳光议事”基层治理模式,将“晒账目”“议事项”纳入村党组织主题党日规定动作,严格落实“四务”公开。深化“跨村联建”,建立涉及551个村的114个联村党组织,谋划创建仁风镇富硒葡萄产业园、新市镇黄花菜特色产业示范园项目等120余个联村产业项目,推动村集体经济深度发展。

法治护航,营造公正法治社会氛围

坚持依法治理乡村事务,有效化解乡村社会矛盾,为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为主阵地,创新“调解+N”“小板凳调解”“解纷码”等调解模式,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34件。持续开展“法治专员护航千村提升”行动,建立完善“1+4+2”工作机制,为366个“千村提升”工程帮扶村配齐乡村振兴法治专员;扎实推进“一月一主题”普法活动,结合“1+N”行动,推动政法干警和律师等法治力量下沉,例如,仁风镇姚家村开创“普法小课堂”,将学法用法纳入主题党日“必修课”,着力打通村级普法“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开展专题普法活动800余场次、法律明白人培训20余场次,提供法律服务8900余人次,有效推动法律服务延伸至乡村治理末梢。

德治凝魂,引领文明友善乡村风尚

坚持把德治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广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普及。深化文明实践活动,将基层实践站作为德治重要阵地,常态化开展公益集市、主题绘画、漆扇制作、红色非遗竹编、邻里文化节等文化活动,例如,济阳街道荷畔社区建立“社区能人”档案,组建4类16支文化服务队伍,开展“七彩课堂”“荷畔手造”“春风雅集”“邻里驿站”等一系列睦邻友好活动,构建“文明荷畔”建设环境,今年以来,济阳区开展各类文化实践活动8000余场次。

持续擦亮“德耀济阳”品牌,实施美德和信用“五进”工程,推动美德积分应用转化,例如,济北街道澄波社区健全“积分兑换”管理机制,量化志愿者参与环境整治、门前五包等行为,用积分兑换社区公益课、生活日用品等奖励物品,截至目前,在7个街镇60个村居开展美德积分评价试点,开设积分兑换超市80家,发放美德积分贷1622.72万元,以“小积分”撬动基层治理“大转变”。

融合示范,凝聚乡村发展强大合力

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融入”与“三治融合”相结合,以综合路径共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发展,精心划设党建网格、综治网格、社区微网格为一体的网格治理体系,配备“微网格长”“胡同管家”等,例如,济北街道澄波社区深化“2+1+N+X”网格化管理,打造“社区、网格、网格长、楼道长”四级网格管理队伍,创新“澄”好商量议事机制,夯实融合治理基础。

打造仁风姚家村、济阳荷畔社区等9个典型示范村(社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鲜活样本,积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通过“自治”激发乡村治理活力、“法治”促进社会规范有序、“德治”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建立乡镇、村居互通共融的基层治理机制,实现“握指成拳”“连片联治”,全面激发乡村治理新动能,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编辑:韩璐莹  校对:杨荷放  通讯员:周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