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李鹏
济南高新区遥墙中学坐落于高新区最东北边缘,是一所半寄宿制初级中学。受历史与区位等多重因素制约,学校曾面临师资建设滞后、生源流失率高达30%的发展困境。痛定思痛,学校毅然确立了“以校本教研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变革之路。
遥墙中学教学副校长时连强,是这场变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他说:“为破解困境,我们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校本教研的道路。正是校本教研,带来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蝶变。”
文化引领,以教研实现“双唤醒”
为激励教师全员参与校本教研,学校将“自强文化”确立为核心理念,以“完善自我、自强不息”为校训,以“和谐共生、与时俱进”为校风,并将打造“厚德敬业、博学善导”的教师队伍作为建设目标,以完整的文化体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遥墙中学建立了“校长统筹领导—教务处专业指导—级部协调—教研组攻坚—备课组落实”的五级教研管理体系,推动教师从教学执行者转型为教研参与者、教改推动者。通过“责任共担、成果共享”机制,教师深刻认识到个人工作与学生成长、质量提升的内在关联,形成“为成长而教、为发展而研”的价值共识,让每位教师找准价值定位。
课堂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阵地。自2018年起,学校开启了课堂改革之路,构建起了“3+2”课堂教学范式,即“探究、共研、应用”与“创设情境、引导过程”相结合。七年来,通过理论学习,凝聚“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共识;依托骨干引领,明确自主学习型课堂的实施路径;通过达标验收,推动课改走向全员实践。持续的课堂深耕不仅唤醒了学生,也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带来了学校育人质量的跃升。
一切从实际出发,构建成长共同体
学校创新推出“靶向标式”集体备课模式,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场景,将教研与实际授课结合,形成了“先上课,再集备,再改进,再上课”的闭环流程。教师先带着问题试教,教研组围绕课堂细节研讨,形成修改方案后再二次授课验证效果。“实操演练”+“集体备课”有机结合的备课模式,不仅切实提高了备课实效,更使教研组成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协同共生”的学术共同体,实现了个体有效的成长以及群体的共生共荣。
2021年,学校成立教科室,系统推进课题研究与成果培育。“我当时的首要任务是‘科研破局’,激发老师的研究意识,我和老师们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探索历程。”时连强说,通过研读专业书籍、参与专题培训、申报研究课题等,助力教师实现从经验型到研究型的蜕变。至今,教师论文及案例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数量显著增加,3项市级课题成功结题,1项区级课题立项,4项校级课题持续推进,相关成果获区教学成果一等奖。数学教研组长杜冠华老师主持完成市级课题,并作为骨干教师赴甘肃临夏送教送研,体现了课题研究带来的专业成长。
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扎实实施“青蓝工程”,通过日常指导、读书研修、汇报课展示等方式,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站稳讲台。骨干教师在带教过程中系统梳理经验、提炼教学智慧,形成以老带新、共同进步的良性机制。2023年,高新区成立专家型工作室,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工作室主持人,左侠以“真实情境教学研究”为主题,每学期组织开展不少于14次研讨活动,引领团队成员协同共进。
近年来,遥墙中学教师快速成长。先后获得山东省优质课二等奖、济南市优质课一等奖、高新区新苗课一等奖、高新区素质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学校也荣获济南市教学成果奖、济南市新优学校、高新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等称号。
该校校长王洪山说,“以校本教研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是遥墙中学在薄弱基础上突围而出的核心策略,更是学校持续攀登、不断创造教育新高地的关键密码。展望未来,全体教师将继续深耕校本教研,共同书写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凡而动人的教育故事。
通讯员:左侠 编辑:刘玉红 校对:王菲 李莉 剪辑:王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