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杜亚慧
3月6日下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后,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编剧赵冬苓接受新黄河记者专访,谈及自己对当下文艺领域多个热点话题的看法。
全国人大代表、编剧赵冬苓
谈短剧与长剧市场
过去一年,快节奏、小成本、低门槛的微短剧市场“狂飙”继续,有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网民使用率为59.7%。
当然,对微短剧内容质量、著作权、诱导消费等乱象的监管治理也已提上日程。今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明确将进一步落实微短剧“分类分层审核”制度、“白名单”制度和“总编辑内容负责制”,统筹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着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身为业内知名编剧,全国人大代表赵冬苓这几年也感受到了微短剧对市场的冲击。但她认为,这种冲击是一件好事。“促使我们这些长剧从业者,去提高剧集制作质量,在规定时长内呈现更强烈的戏剧冲突”,赵冬苓说,长剧和短剧,其实都是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都要去思考如何能把观众的注意力保持住。
此前,赵冬苓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也表示,观众用碎片时间刷微短剧,是一种情绪宣泄。但总有一些观众,他们的感情需要更深的抚慰和释放,这些是微短剧无法完成的。“长剧和短剧不会彼此取代,如果一部长剧使观众失去耐心,只能说这部剧没拍好。”
对于自己以后会不会考虑微短剧剧本的创作,赵冬苓明确表示:“不可能,不会。”
谈催更、二创文化盛行
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近年来,“90后”“00后”热衷于将自己对文艺作品的热爱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力。有的选择大胆表白、催更,有的则选择“为爱发电”,用自己的笔生产相关作品的二次创作,部分“二创”的火爆对原作的反哺作用明显,为原创作品带来更广泛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
赵冬苓认为,正常的催更与二创都是好事。她提到,很多剧迷给自己编剧的季播律政职场剧《无所畏惧》创作了同人文,“各种各样地嗑,我也跟着嗑。他们有的来问我,说老师我能不能写,我说尽管写”,赵冬苓称,她也从这些想象与反馈中收获了很多启发,有的启发甚至是决定性的。“《无所畏惧》我计划写到第5部,如果能够顺利完成,那它将不是单属于我的创作,而是由我和这些观众共同创造的。”
此外,近年来,文艺领域中,尤其是娱乐圈频频出现“撕番位”“谁下车晚谁咖位大”等乱象,从早年间明星经纪团队的博弈,到近年来粉丝群体的“逼宫”,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影视剧制作,颇受诟病。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赵冬苓将其归之为生态的一部分,“要么就选择不用(流量演员),用了就得接受这个东西存在着。”
长期关注女性生育话题
赵冬苓长期关注女性生育话题。
在2023年两会上,赵冬苓提出将生育成本纳入社保体系,建议发放生育金。去年,赵冬苓对这一建议进一步细化,她提出,要将生育福利全覆盖,向自由职业女性、全职妈妈和农村女性等非职业妇女提供“生育福利金”。今年,赵冬苓也一直在关注相关政策的变化。
此外,今年赵冬苓还将目光投向网络版权保护话题。赵冬苓认为,盗版对影视文化产业发展造成深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挫伤了从业者创作积极性,打击了行业的市场信心与投资热情,给影视文化产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她建议,加强对浏览器、搜索引擎、网盘及短视频等平台的治理力度。特别是针对热播作品,应采取删除、过滤、拦截等有效措施,及时阻断侵权视频的传播,并采取屏蔽等措施防止直播侵权。
摄影: 王春鹏 校对:汤琪 编辑:刘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