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带娃还能赚钱,“妈妈岗”被众多母亲盯上了
央视三农  昨天 13:06

从湖北罗田的“田螺妈妈岗”到安徽祁门的“邻工宝妈岗”,一种名为“妈妈岗”的灵活就业模式正在全国各地兴起。这种模式让妈妈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收入,真正实现了“带娃赚钱两不误”。

祁门妈妈岗招聘现场

弹性工作制

让妈妈们不再赶时间

“每天骑车七八分钟就能到这儿,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同时还能照顾家庭。”中国制伞名镇广东鹤山市桃源镇的李文芳,一边忙着手里的工作一边笑着说。之前因辞职在家带孩子,她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如今终于实现了再就业的梦想。

桃源镇依托制伞产业,为农村宝妈、留守妇女等群体提供灵活就业机会,目前已吸纳近1万人次就业,其中“妈妈岗”等弹性岗位约5000人。在这里,员工可以按接送孩子的时间调整上下班,工资按件计算,真正实现“时间自由”。

类似的模式在全国多地推广。广东江门的沉香企业采用“日结+弹性工时”,员工每天工作7:30-16:30,日薪120元,自愿加班还能加钱,请假也很灵活。山东威海的花馍厂专门设立“宝妈生产线”,50多个岗位的工作时间完全根据妈妈们的空闲时间安排。

弹性工时并非降低标准,而是对女性多重社会角色的尊重。正如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张莉所言:“'妈妈岗'盘活了人力资源,让女性在家庭责任与社会价值间找到平衡点。”

小岗位撬动大产业

宝妈也能成“主力军”

在江苏东海县,一群曾经困于家庭与生计的宝妈们,正用灵巧的双手改写命运。她们制作的精美穿戴甲,不仅登上欧美时尚博主的指尖,更让这座“水晶之都”焕发新活力。如今,东海县穿戴甲销售额突破80亿元,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从业者中80%以上为农村留守妇女或宝妈。

穿戴甲从业者陈小敏利用灵活的工作时间,每月也能给家庭带来3500~4000元的收入,真正让最难就业的一批人实现了充分就业。

现在东海县已经出现了“无妈可用”的情况,地方人社系统也加大培训力度,举办了100多期培训班。从家庭主妇到产业主力军,从廉价代工到文化出海,东海穿戴甲的故事,正是地方特色产业与特殊群体就业“双向奔赴”的生动写照。

从“有岗”到“优岗”

妈妈们的职业路越走越宽

尽管“妈妈岗”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目前岗位多集中在手工、家政、客服等领域,职业发展空间有限,部分岗位还缺乏规范的劳动合同和社保保障。为此,各地也在积极改变。

在湖北蕲春,艾草不仅承载着千年中医药文化,更成为万千女性实现职业转型的“金钥匙”。宝妈们通过“艾灸师”培训实现职业升级,当地已累计培训7.6万名“女艾灸师”,不少宝妈从家庭主妇转型为技术人才。

另外,广东中山、山东等地已出台专项文件,鼓励企业设置技术类、管理类“妈妈岗”,推动灵活就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妈妈岗”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认可。当妈妈们不再被迫在家庭和事业间二选一,乡村振兴也就多了一股强劲的“她力量”。未来,随着更多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妈妈岗”有望成为女性就业的新趋势,让每一位妈妈都能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编辑:柏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