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客户端北京7月4日电(记者李运恒)7月4日下午,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成效及复制推广有关情况。会上,海关总署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司负责人杜朝新介绍,为了让远渡重洋的进口水果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持鲜美的风味,尽快端上百姓的餐桌,海关积极巩固深化与出口国有关部门在植物检疫方面的协同合作,联合开发数据互认系统,减少企业通关成本,进一步促进双方经贸往来。
杜朝新表示,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大家高度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百姓对车厘子、蓝莓、牛油果等进口新鲜水果的需求持续增长。根据中国与相关国家签订的双边议定书要求,部分产区的进口水果出口时需在运输途中实施冷处理,由于冷处理时间在15天以上,企业一般会采用集装箱运输途中冷处理的方式,将串联变成并联,以节约处理时间。而水果到达口岸后,海关关员需要掏箱对集装箱的冷处理进行效果评价,这个过程将耗费很长的时间。
为了让远渡重洋的进口水果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持鲜美的风味,尽快端上百姓的餐桌,海关积极巩固深化与出口国有关部门在植物检疫方面的协同合作,联合开发数据互认系统,要求出口国在水果装箱时,按照约定将温度探针校正等信息通过系统发送中方,海关关员通过线上系统进行验核,从而减少现场掏箱,大大节省了现场查验时间,显著提高通关效率,减少企业通关成本,进一步促进双方经贸往来。
杜朝新还提到,简化境内检疫措施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海关总署已在全国海关推广实施。在今后的工作中,海关将继续探索开辟海关监管数据来源的新途径,通过数据共享共治,不断提升贸易安全和便利化水平,助力提高进口水果等大众消费品的口岸通关效率,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编辑:俞丹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