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战场今安在?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新华社  6小时前

7月7日,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路1号的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胜利广场上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庄严的仪式在此举行。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肃立默哀、敬献鲜花——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所在地,曾是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又称淞沪会战)的主战场之一。这座纪念馆记录下了1932年和1937年两次淞沪抗战的悲壮往事,同时也呈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卓绝历程。

纪念馆向南20公里开外的上海虹口,有八字桥、淞沪铁路天通庵站遗址等抗战地标。在两次淞沪抗战中,这些交通要隘均为敌我殊死搏斗的必争之地。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突袭上海闸北,中国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领下奋起抵抗,于八字桥等地迎头痛击侵略者。

“尽管敌我实力悬殊,特别是军械型号、质量差距甚远,但十九路军打出了中国人的士气,这是上海这座‘英雄之城’值得铭记的光辉一页。”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将领后人、华东师范大学退休教授沈坚说。

一·二八事变后,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侵略者,后来日军偷袭浏河登陆,中国军队退守。国民党政府同日本侵略者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五年多后,1937年8月13日,又是在上海虹口八字桥及周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再度挑衅,淞沪会战打响。

淞沪会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首场大型会战。这场血与火的殊死较量历时3个月。最终,中国军队不仅粉碎了侵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也迅速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

会战打响后,第88师264旅担任主攻。旅长黄梅兴是一员勇将,早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时,他就曾带领一个团的官兵与日军血战两天两夜。这一次重返淞沪战场,他率部连续冲锋,但突然一发炮弹在其身侧炸响,他腹部被击中,当场牺牲。黄梅兴的英雄事迹传到南京,也传到延安,燃起人们胸中的烈焰——救亡图存,只争朝夕。

至1937年8月下旬,随着日军增援部队在上海宝山罗泾镇小川沙等地登陆,这场艰苦卓绝的会战,从城市街巷的围攻战,演变为主力决战。“坚守宝山县城的营长姚子青率全营六百壮士与敌周旋七日,击退侵华日军海陆空轮番袭击,终寡不敌众,几乎全部阵亡。牺牲那年,姚子青仅29岁。”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孔祥俊说。

今天,“姚子青营抗日牺牲处”石刻纪念碑与宝山古城墙遗址相互辉映,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与之位于同一片纪念公园内。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这里每年有逾30万名参观者前来瞻仰。

在纪念馆常设展中,巨幅相片震撼心灵——在日军轰炸后的废墟中,一个孤零零的中国娃娃在啼哭,仿佛诉说着这场战争的深重创痛。

“废墟中‘中国娃娃’的形象,与后来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形象,瞬间‘点燃’海外舆论,支持中国打赢正义之战的国际声浪也越发强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苏智良说。

一组数据显示,在中国投入淞沪会战的70余万兵力中,涉及70多个师,官兵籍贯覆盖大半个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工、农、商、学、医等,无一例外,纷纷投入抗战大熔炉。据不完全统计,日军轰炸上海老城厢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在上海当地发展党员和士兵,陆续向根据地输送了数千名生力军。

沈坚至今仍在坚持整理抗战家书,为后辈普及抗战知识。他感慨,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淞沪前线“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各路将士响应抗日御侮、共赴国难的号召,舍家为国、百折不挠、前赴后继、团结奋战,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血性和气魄。铭记历史,才能更加懂得珍惜当下。

近年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精选出一批珍贵文物,与沉浸式讲解和红领巾志愿服务相融合,通过情景再现式的演出,带领参观者“重返”昔日战场,汲取精神力量。孔祥俊说:“淞沪英烈故事代代相传。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让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编辑:孙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