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人们抬头仰望星空,幻想遥远外层空间的景象。如今,在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卫星技术如同璀璨星辰,闪耀于科技发展的浩瀚苍穹。
卫星,广义上指在宇宙中所有围绕行星或其他更大天体运行的天体,既有天然卫星,也有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目前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按照运行轨道高度划分,分为低轨道卫星、中轨道卫星、高轨道卫星等;按照用途划分,又可分为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等。这些种类繁多、用途广泛的人造卫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对维护太空安全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星辰 昂首迈向浩瀚苍穹
人类征服太空是一曲雄浑壮丽的史诗,这其中活跃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身影。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太空传来《东方红》悠扬的乐曲声,由此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此后,我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从承载通信、导航、遥感等各项服务和任务的卫星遍布近地轨道,到飞船、空间站寻梦太空;从“嫦娥”探月,到“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中国人在广袤太空留下了一个个坚实足迹。
经过26年接续奋斗,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在全球一半以上国家和地区推广使用,中国精度点亮了世界坐标,成为苍穹中的“指路明灯”。从“东方红一号”的孤星闪耀,到如今的群星璀璨,中国之“星”,正不断书写着探索浩瀚星空、建设科技强国的崭新篇章。
大国博弈 卫星领域激烈角逐
当前,国际战略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大国间的战略博弈正加速向太空领域扩展,世界各国在太空的开发、利用上竞争日趋激烈,个别国家鼓吹太空霸权论和军备竞赛论甚嚣尘上,太空威胁和冲突苗头不时涌现,太空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近地太空轨道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是未来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自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起,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快速增加,2024年,全球航天发射超过260次。与此同时,可重复使用火箭、巨型星座、量子通信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创新突破,也使得太空开发成本进入快速下降通道。不断攀升的发射次数、呈指数级增长的卫星数量以及全球范围内掀起的太空热,都使本就有限的近地轨道愈发拥挤,世界亟需维护太空安全的规则秩序。
中国方案 和平利用大国担当
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开发、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中国始终秉持航天事业是人类共同事业的理念,坚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倡导把太空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中国坚决反对太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积极参与联合国外空安全治理,第77届、78届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高票通过中国、俄罗斯等国共提的“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和“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的进一步切实措施”决议,为人类和平利用外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国家安全机关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严厉打击危害我太空领域关键技术和数据的渗透窃密破坏活动,为航天强国建设筑牢安全屏障。
编辑:俞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