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四军作战中牺牲的首位团职干部,将青春永远定格在江南烽火中。
“……萧国生不愧为抗战中政工人员的模范。”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在《追悼模范政工人员萧国生》一文中指出。
萧国生,1916年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贫苦农家。14岁,他便背着简陋的竹筒枪加入了浏阳赤卫六师(次年秋编入湘鄂赣苏区红军独立师),17岁成为共产党员。1934年,因在战斗中左腿重伤致残,未能参加长征,他却以钢铁意志留在湘鄂赣边区,投身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他积极响应“老兵归队”的号召,告别新婚妻子陈罗香,毅然奔赴苏南敌后。
在陈毅领导的新四军第一支队,工作成效卓著的萧国生很快从一团政治处宣传股长成长为二团政治处主任。1938年春夏之交,部队初抵苏南地区,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
面对陌生的水网与丘陵山地交错的作战环境,战士们难免忐忑、顾虑重重。萧国生深入连队,与战士同吃同住同战斗,用细致的思想工作消除了大家的顾虑,成为大家信赖的知心人。1939年2月,在新四军第二次政治工作会议上,他被一致推举为全军“政治工作模范”“共产党员模范”“青年人模范”。
他的模范作用,更体现在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1938年,霍乱疫情如恶魔般席卷茅山,数百个村庄陷入绝望之中。“我去!我保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萧国生主动请缨,带领140多人的救援队深入死亡地带。他们为病人清洗、抬埋尸体,与死神赛跑。瘟疫最严重时,千人大村仅存二三百人,救援队员也不断倒下。当瘦脱了形的萧国生返回部队,战友几乎认不出他。而茅山百姓含泪传颂:“共产党、新四军是人民的救命恩人!”
萧国生不仅是政工楷模,更是统战能手。为打开茅山抗战局面,他只身拜访拥有众多自卫武装力量的著名实业家纪振纲。面对对方宅邸森严的戒备,年轻的萧国生从容不迫,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娓娓道来。当纪振纲质疑“贵军如何战胜强敌”时,他目光灼灼:“侵略者没有民众支持,眼睛是瞎的,耳朵是聋的,就会处处挨打!”纪振纲被折服,从此为新四军提供了宝贵支持。
他死战不退,血洒疆场。1939年3月7日,江苏镇江县(今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下会村硝烟蔽日。日军重兵合围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驻地,萧国生断然拒绝先行转移:“这样的生死关头,我怎能先走!”他亲率一个连拼死阻击,掩护主力突围。激战中,这位年仅22岁的指挥员身中数弹,壮烈牺牲。茅山百姓千人自发哭别英魂,百里外的乡亲扶老携幼赶来。
时光荏苒,精神永存。在江苏镇江句容市白兔镇,当年血染的土地,一条由村庄通向镇上的道路被命名为“国生路”。更名仪式上,村民指着新路牌郑重地说:“这条路要好好走,不能忘记了烈士的名字。”
“霍乱疫情中,萧国生同志带领医疗队救活了数百名群众,这是他当时穿过的衣服。”一件褪色的军装前,年轻的讲解员动情地向参观者介绍。位于句容市的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里,珍藏的32件遗物和10多本史料静静地诉说着萧国生的壮志豪情。
锈蚀的皮带扣、子弹壳、印章、钢笔……诸多红色文物前,常有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凝望——当年14岁的浏阳少年背着竹筒枪走上革命路,把生命化作火炬,照亮民族解放之路。
编辑:孙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