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别”与兴奋剂,奥运会的新老难题
大众新闻客户端  2024年08月07日

这是巴黎奥运会赛场上让人心绪难平的一幕:

当地时间8月2日凌晨,巴黎奥运会拳击女子66公斤级16强赛中,意大利拳手安吉拉·卡里尼仅坚持了46秒,便被阿尔及利亚的“跨性别”拳手哈利夫迅速击败,她在赛后一“跪”一“哭”,引发了全球众多网友对于“跨性别”选手参与体育运动的讨论和争议。

原来,阿尔及利亚的“女选手”哈利夫是一个变性人,她在去年曾因未通过性别资格测试,而被禁止参加女子世界锦标赛;但此次,她却获准作为女选手参加奥运会。

对于相关争议,8月3日,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指出,运动员性别以其护照所示为准,目前情况就是“一位女子参与了一场女性之间的竞争”。巴赫说,她们输掉比赛的时候就从未遇到过问题,但现在有些人要尝试重新定义什么是女性,但这需要以科学为本,而不是被言论影响。

近年来,田径、拳击、举重、游泳等力量型项目国际赛事,选手性别争议不时出现在相关赛场。如南非女子800米田径运动员塞门亚先后获得伦敦奥运和里约奥运金牌,但2019年经过性别检测,国际田联认定塞门亚是“生物学上男性”;新西兰人哈伯德于2013年通过手术由“男”变“女”后,参加2020年东京奥运女子举重比赛,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个变性人运动员……

“跨性别”选手可以参加奥运比赛,主要源于2015年国际奥组委IOC对“跨性别”运动员参赛规定进行了修改,相关规定明确提出,只要变性人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即可以“变性人”身份参赛:一是基于体育目的,宣布性别为女性时间在4年以上;二是比赛前12个月持续血清睾丸酮低于10nmol/L,且整个参赛期间低于10nmol/L。

上述修改,在国际体育界内外一直存在争议,且观点呈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这是多元文化表现,“让竞技体育更具包容性”;反对者则称,这不但有失赛事公平,甚至会危及其他选手人身安全。

除了“跨性别”争议,与奥运会等赛事如影随形的还有“兴奋剂”问题,比如,近日伊拉克一名柔道选手和尼日利亚一名拳击选手,均被检测出阳性,因而无缘巴黎奥运会。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北京时间8月6日凌晨的巴黎奥运会男子200米比赛中,田径新星埃里扬·奈顿代表美国队出战。奈顿在今年3月26日的兴奋剂赛外检测中被查出类固醇(群勃龙)阳性。但美国反兴奋剂机构在巴黎奥运会国内预选赛开始前突然作出决定,宣称奈顿的阳性结果是由运动员食用了受污染的肉类引起的,决定不对其实施禁赛处罚,并允许他最终代表美国参加巴黎奥运会。

另据相关统计,美国奥林匹克官员在1988年至2000年期间隐瞒了一百多次检测结果。

而2024年巴黎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决定将俄罗斯排除在外,引发全球震动。此前,俄罗斯因兴奋剂丑闻已错过两届冬奥会,此次又因俄乌冲突被拒。

这一决定饱受质疑,被指双重标准。

编辑:俞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