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赵桂凯
“妈妈,我该怎么办啊!”舞台上,罪犯“蒙哥”声泪俱下,为自己涉毒入狱导致母亲伤心早逝而悔恨不已。这是7月16日,“平安广西・见证法治新篇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探访柳州监狱时,在心理情景剧《珍爱生命平安改造》矫治现场中看到的一幕。据介绍,今年以来,柳州监狱突破传统模式,将心理情景剧引入罪犯教育改造计划,以剧为镜、以情化心,让罪犯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自我救赎。
传统心理辅导多以单向讲解、谈话为主,存在罪犯参与积极性低、教育效果难以深入等局限。心理情景剧以罪犯真实生活和改造经历为蓝本,借助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引导罪犯在沉浸式表演中深度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与心理变化,促使罪犯主动反思自身问题,彻底扭转传统心理辅导的被动局面,极大激发了罪犯的主观能动性,显著增强了心理辅导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从抵触到共情:一场演出改变一颗心
剧中“蒙哥”的扮演者——罪犯张某入监服刑后性格孤僻、态度消极,对改造表现出强烈抵触情绪,拒绝与监狱警察沟通。
监狱开展心理情景剧演员招募时,监狱警察注意到张某入狱前有过短暂表演经历,便鼓励他尝试参演,但他无动于衷。在监狱警察反复劝说下,他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与进来。然而,排练初期,张某刻意与角色保持距离,念台词时毫无感情,对表演也较为敷衍。监狱警察有的放矢,引导他结合自身经历,将真实情感融入表演。“原来我演的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随着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演绎,张某开始反思自己的犯罪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心理上从封闭抗拒转向积极主动,主动与监狱警察和其他罪犯交流内心想法。
在与其他参演罪犯互动排练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理解不同观点,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回忆起自己入狱后家人失望的眼神和逐渐疏远的态度,他的内心也受到极大触动,意识到只有积极改造,才能重新获得家人的原谅和社会的接纳。后来,张某不仅主动参与各类改造活动,与其他罪犯的关系也变得融洽,开始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对未来的新生活充满希望。
柳州监狱十监区一级警长韦智介绍,“像张某这样通过心理情景剧实现自我转变的案例,在柳州监狱里还有许多。”
从剧本到人生:一套体系激活改造动力
“不是让罪犯演剧本,是让剧本照见罪犯的人生。”柳州监狱心理情景剧创作秉持这一理念,已构建起一套科学成熟的运作体系。
柳州监狱通过“心理剧+”工作法,将心理情景剧深度融入“评估-干预-巩固”的全流程矫治体系:入监阶段通过《新生起跑线》情景剧帮助罪犯适应环境,改造中期以《心桥》聚焦人际关系修复,出监前用《重返阳光》模拟社会适应,让优秀的心理情景剧成为改造教材。
在剧本创作环节,坚持“自下而上”的创作模式,鼓励罪犯大胆分享自身经历、困惑与感悟,广泛收集海量真实素材。结合教育改造工作实际,对素材进行严格筛选、系统整理和精心艺术加工,并多次组织剧本讨论会,充分吸纳意见,最终形成兼具较强观赏性与教育意义的舞台作品。
为提升专业水准,今年4月,柳州监狱特邀司法部心理矫治技术技能培训专家卢祖琴教授开展专题培训。课程涵盖心理情景剧理论体系、剧本创作技巧、舞台指导方法等内容,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显著强化警察的理论知识储备与实践操作水平,为心理情景剧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掌握“角色互换”“空椅技术”等情景剧指导技巧后,一名参训民警说:“以前做心理辅导像隔着玻璃说话,现在通过剧情设计,能让罪犯自己推开那扇门。”
截至目前,柳州监狱已成功创作《裂痕》《网贷深渊》《迷途知返》等10余部剧本,组织开展20余场心理情景剧,在监狱内营造出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从舞台到现实:一种模式打开新路径
“我们引入心理情景剧这一创新形式,以罪犯真实生活和改造经历为蓝本,借助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引导罪犯在沉浸式表演中深度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与心理变化,促使罪犯主动反思自身问题,极大激发了罪犯的主观能动性,显著增强了心理辅导的趣味性与实效性。”柳州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蒋安明介绍,监狱还通过“演后分享会”“角色心理分析课”等延伸活动,将舞台上的感悟转化为现实中的改变,让更多罪犯在创作与表演中完成自我救赎。
据悉,罪犯李某就是在参演心理情景剧《归途》后,对自己即将刑满出狱后的生活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划。如今,他已报名参加监狱组织的电工技能培训,“剧本里的主角因为没技能再次犯错,我不能走他的老路。”
当剧终幕落,那些在剧情中流淌的泪水、迸发的顿悟,正悄然重塑着一颗颗迷失的心灵,为他们铺就一条从“剧中人”到“新生者”的蜕变之路。
编辑:俞丹 校对:杨荷放